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把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人是自然的产物,所以...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把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人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类的发展却是在毁灭自然中进行的。②地球诞生大约46亿年左右,人类的出现不过300万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不过6000年。③300年以前,人类绝对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④但在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加剧,使地球的资源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

 

第①句:(“所以 却”搭配不当)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发展却是在毁灭自然中进行的。第②句:(“大约”和“左右”重复使用。)“地球诞生大约46亿年”或“地球诞生46亿年左右”第③句:(“由于”和“使”不能同时使用,否则造成无主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加剧,地球的资源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或“(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加剧,使地球的资源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解析】试题分析:(1)滥用关联词语导致的搭配不当。去掉“所以”即可。改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发展却是在毁灭自然中进行的”。(2)“大约46亿年左右”语意重复。“大约”和“左右”去掉其一即可。(3)残缺主语。去掉“由于”或“使”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四次为官,又四次辞官,纵然回到了他热爱的田园,嗜酒的他却家徒四壁,只能以菊花为伴。

B. 他们对想象中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C. 同学们尽情领略了秦始皇兵马俑的雄姿,对兵马俑的写实造型艺术和精美的制作工艺啧啧称奇

D. 那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根本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xǐ(        )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héng(        )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一只燕子的到来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迁xǐ(        ) 、(      )泽、  héng(          )量、   喧(     )

②理解词语的含义。

雾霭:

不消:

 

查看答案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籍;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情……

请以“有家真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帷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鸿_____

(2)无案犊之劳             形_____

(3)可爱者甚               蕃_____

(4)亭亭净                 植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①之于故乡的文字,大概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真正能体现出这四个字来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沙丘),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长得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便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有时候玩得累了,我常常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那个家。

③起始总是眼花燎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年轻时动过手术,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也尽量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最先升起这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

④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⑤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制造炊烟的那个灶台上母亲到底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

⑦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抑或玉米糊糊,再随上几个馒头,然后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够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上这顿饭是家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在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地相继回了家。庄稼人有个小脾气,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不管是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者大鹅,炖一锅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燎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荡桨妨人拥袖眠,篷窗细雨湿炊烟。”这是王炎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是他的;“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是他的;“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部翁卖药回。”还是他的。可见这位陆放翁对田园乡村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了陆游“雾钦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渐生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时,才终于有悟,原来这炊烟是和思念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正所谓魂牵梦绕,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⑪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真是好厉害!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的舒展,挥毫波墨,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真正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的到。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1.选文围绕“炊烟”,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按照括号里的要求,赏析句子。

(1)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从加点词角度)

(2)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的舒展,挥毫波墨,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真正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的到。(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在作者眼中“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结合全文内容和你的理解,说一说你把炊烟比作什么?并简要说一说缘由。

4.“炊烟”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