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用课文原句填空。 (1)夕阳西下,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用课文原句填空。

(1)夕阳西下,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5)《陋室铭》中描写陋室清幽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商隐的《无题》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1)断肠人在天涯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衡阳雁去无留意 (4)蓬舟吹取三山去 (5)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6)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7)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涯、衡、雁、蓬、苔、蜡、炬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博学才会kāi kuò人的眼界,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人永远难以体会波涛的xiōng yǒng澎湃,一个没有见过高山的人就永远不会想象出高山的雄伟xiǎn jùn     。同样,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的人绝不会成为上通天文 B 下知地理 A    (多才多艺 博古通今)之人。博学是走向成功的前提,是非凡人士创造人生伟业的必经之路,“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博览群书,使我们增长学识,修炼品性。

(1)请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上正确的汉字。

(    )   (    )   (    )

(2)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 A 处。

A处的成语是   

(3)B处的标点符号是   

(4)画线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5)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再仿写个句子。

(6)古人云:开卷有益。结合本学期所读的名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两题,任选一题

题一:命题作文:心愿

要求:(1)写一篇以叙事为主,兼有适度抒情议论的文章;(2)内容健康,有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4)不少于600字。

题二:话题作文:

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人的一生,可能平平淡淡,也可能轰焘烈烈,有过失败的考验,也有过成功的喜悦。爱与恨,悲与喜,恼爽皆过程。于是生命之美在于旅途中美丽的风景,在于坚强地走过坎坷,在于生命意义之真谛。

请以“过程之美”为话题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注意细节、思想健康;(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4)字数在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烘焙心情》,完成后面小题。

烘焙心情

尤今(新加坡)

①隔壁住了一户爱尔兰籍的夫妻,一住13年。两年前移居澳洲,临走之际,我“敝自珍”地在家做了几道菜,为他们践行。

②酒酣耳热之际,夫妻俩忽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这番远去,最怀念你家两样东西,我们担心,少了它们,可能短期内睡不着觉。”

③受宠若惊,忙问是啥。

④双眸笑意闪烁的珍妮慢条斯理地说道:“约翰很习惯在你电脑打印机发岀的那种富有节奏的声音里入睡;我呢,常常在蛋糕飘出的香味里进入梦乡。”顿了顿,又说,“不过,有时,也挺懊恼的,夜半被那诱人的香味侵袭,醒来之后,只闻其香,不见其形,怔怔仲仲,数多少绵羊去你家把蛋糕衔过来哪!”

⑤听懂了话中之话,哈哈大笑之余。从善如流。次日,立刻将家中24针的打印机换成作无声的激计机;但是,夜半烘焙蛋糕的老习惯却改不掉,老实说,也不想改。

⑥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

⑦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坐立难安之际,索性撇下多如矮蚁的琐事,一头钻进厨房,专心致志地烘蛋糕。烘出一个好蛋糕,绝杯利昏功拉抽等于二那般的直截了当。把各种配料准确无误地称好备妥,像攀爬高峰那般的小心,像校对文稿那样的细心,像教导孩子那般的耐心,翻搅、、调弄、拌和,最后,满怀爱心地送进烘炉。个性全无的面糊,白着一张令人生厌的面孔,静静地等待热气的蹂躪。随看面糊的膨胀,那种让人口舌生津的香气,像泛滥的洪水,在夜半无人私语时,放肆地流满了天和地。这时,背上的重压、心里的焦躁,全都像被扎了一针的气球,慢慢地消了。烘好后,橘子蛋糕澄亮如金,香兰蛋糕翠绿似玉,香蕉蜀翩触口满月,乳蛋糕貌似丝绸。凌晨时分,坐在桌边大快朵頤的我,好似州个苦尽甘来、事业有成的富翁,大口大口地吃着时,觉得这样实实在在的人生真是快乐,刚才究竟为了什么事烦恼,竟不复记忆了。

⑧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她们脸上的笑意,是我心情永远的釉彩。

⑨吃过蛋糕后,有人戏谑地劝我改行,哇,想到日后我家门口或将有人排起长龙抢购每天新鲜出炉而“限量供应”的蛋糕,顿觉前景灿烂,兀自微笑。

注:焙(城)用微火烘(药材、烟叶、茶叶等)

1.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中一的“话中之话”指的是什么?

2.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

(2)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居、同事。

3.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谈谈“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生命与气候》,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沁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______

(2)困于心,于虑______

(3)必先其心志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

4.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