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吴作望的《天堂里的老师》,完成下列各题。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

阅读下面吴作望的《天堂里的老师》,完成下列各题。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他很平静,很配合治疗,而且相当用功,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他叫阿明,19岁,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血癌。

由于多次化疗,这个19岁男孩的头发已全部掉光,脸色苍白如纸,只有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地闪着不屈的青春之光。入院时130斤的体重只剩下90多斤,同时,也打碎了他的教师梦。他写了这样的诗句:鸟儿衔走所有快乐的音符,风儿吹走描绘明天的彩笔,只留下苍白的影子在风中悲泣,心中的太阳陨落在无歌的冬季。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病房里的沉寂和生命走近终点时的压抑因为有了冬冬那清脆的笑声而变得活力四射。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那天上午查房,阿明突然问我:“医生,我还能活多久?”我故作轻松地说:“起码要活100年,好好过你的瘾。”他却盯着我的眼睛:“我想知道实情。”我躲开他那探询的目光,说:“好好做治疗。”便匆匆逃出病房,心理却非常清楚,这两条鲜活的生命难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第二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仿佛一道灿烂绝伦的光环笼罩他们。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还有比这更令人心动的情景吗?

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我要上学。”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我担心冬冬的死会影响他的情绪,便劝他保重身体。他却一把抓住我的手:“医生,我知道我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本想等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现在看来已经来不及了。病房晚上10点熄灯太早,您能不能再给我亮一个小时的灯?还剩最后一册我就学完了全部课程。”

“不行,那样违反规定。再说,你学了,也没有用。”我有点残忍地拒绝着。“不!”他用极神圣的语气告诉我,“学完了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的很安祥。我想:“他一定去了天堂,他会是天堂里最好的老师。”

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仿佛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读书郎……

1.“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这句中把灯光比喻成旗帜,闪烁的灯光暗指阿明不屈的精神,比喻有什么作用?

3.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一句,你会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吗?结合故事谈谈自己的感悟。

 

1.生命的脆弱,是指肌体被病魔侵袭;生命又真的很顽强,则指阿明顽强的拼搏精神,不屈的昂扬斗志,阿明对生命的珍爱。 2.把灯光比喻成旗帜、“闪烁的灯光”指阿明不屈的精神。因为精神是抽象的,而用旗帜作比,就将阿明对生命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这诸多精神因素,向人们展示出来了。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动人。 3.《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人在身处困境的时候,应该树立信心,学会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此题可以从身体和精神两个角度去理解“脆弱”和“顽强”的含义。 2.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作用的分析。比喻可以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这个比喻将阿明的精神具体化,把他的顽强与不屈的形象展示给了读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可以结合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付秀宏的《神秘的植物自燃》,回答下列各题

神秘的植物自燃

①在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常有一些植物会神秘的自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生长得很茁壮的植物突然化为一堆灰烬呢?

②在南美洲的大森林里,有一种名叫“看林人”的杜鹃树,花色金黄,枝干挺直。这种植物的花朵和茎叶里,饱含着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脂,当森林炎热干燥时,这种芳香油脂极易引火燃烧,酿成森林火灾,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纵火花”。

③非洲赤道地区和欧洲的西班牙有一种自焚树。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但当它长到十四五年时,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骄阳的照射,常常把树脂点燃,使自焚树变成巨大的火炬。一株大树只需1小时,即会连枝带叶化成一堆灰烬。

④1984年2月的一天,澳大利亚南部发生了上百起森林大火,吞没了近50万公顷的林地,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动物。这些突然爆发的大火是怎样引起的呢?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森林中的桉树自燃引起的。原来,这年2月份的平均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再加上长时间干燥无雨,所以造成大片森林“自焚”。

⑤白鲜生长在我国新疆天山地区。春天一到,白鲜的花朵就渐渐变得鲜艳起来;到了夏季,更是越长越美丽、越长越成熟,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在炎热干燥的晴天,它却会突然起火燃烧,不长时间,一株白鲜便烧成了一堆灰烬。原来,白鲜的叶子含有醚,醚的燃点很低,在烈日的照射下,很快就会达到它的燃点。当白鲜的果实日趋成熟之际,醚的储量也几乎达到饱和程度,一旦遇上干燥的大晴天,再加上强烈的太阳光直晒,白鲜也就自燃了。

⑥此外,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或山石反射聚集阳光,也能引起干枯的植物自燃。一般地说,每隔5~25年,森林会自燃一次。森林的自燃之火,不仅可以控制森林幼树生长的数量,而且能淘汰一些病树、枯枝,为森林中各种树木的快速成材提供适当的空间。著名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的森林,原来每隔20年都会自燃起火,但是该公园得到人工保护后,80年未发生火灾,导致森林生长缓慢,新生林减少。1988年的那场大火,不仅没有毁灭黄石国家公园,反而让黄石国家公园的森林更加充满了生机。

(据《科学之友》)

1.阅读全文后,说说植物自燃有哪些原因?

2.联系第④段,从说明方法运用的角度,具体说说其表达效果。

3.下列表述与文意信息相吻合的一项是(    )

A. 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也能引起干枯的植物自燃

B. 只要气温高,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大片桉树林江“自焚”

C. 大自然中,大部分植物会神秘自燃。

D. 当自焚树长到树内分泌低燃点的树脂后,它就会自燃。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王安石待客》,回答下列各题。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因

(2)觉饥甚而不敢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 《社戏》节选,回答下列各题。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结合文段内容,试着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3.结合下面两句话,说说水乡少年的性格特点。

A“阿阿,阿阿,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B“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4.社戏其实并不好看,让“我”念念不忘平桥村生活的原因有哪些?试举例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竹取道 

(3)佁然不动 

(4)其岸势犬牙差互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    B. 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 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 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今,望奎县市民们走上街头,都能看到不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标语、宣传海报等。然而,人们发现,原本在墙面上“生长”的“牛皮癣”,竟然爬上了文明标语。

在望奎县路边公交站宣传标语上,被张贴了不少小广告。在县公安局附近,一张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标语上,几个电话号码被清晰地写在上面。这些写在文明标语上的“牛皮癣”,大多是“办证”“迷药”“监听器”等内容。除了行为涉及损坏公共财物,这些敏感词语也与文明标语格格不入。另外路边一些文明标语牌上还被贴上了身份证贷款的“牛皮癣”,还“与时俱进”的印上了二维码。“这些牛皮癣贴到这里来了,严重影响我们望奎县的城市形象。”一位路人说。

1.请给以上材料加一个简短标题。

2.下面是就中学生对城市“牛皮癣”关注程度的问题对某班同学所作的问卷调查。请你仔细观察这份表格,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态度

非常关注

一般关注

不太关注

毫不关注

人数

4

11

23

12

比例

8%

22%

46%

24%

 

 

(注:调查人数为50人。)

我的探究结果:

3.假如你遇到了一位正张贴非法小广告的中年女性,你打算怎样说服她放弃制造城市“牛皮癣”的行为?

4.针对城市“牛皮癣”,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