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蚕儿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蚕儿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1.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情节

老师自

报姓名

老师为

“我”治伤

老师了解

养蚕的事

师生养

蚕网丝

“我”的心

理感受

新奇

喜悦

难过

 

 

2.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说说“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3.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蒋玉生老师与三味书屋的先生在有什么不同?

(1)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陈忠实《蚕儿》)

(2)“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下列对这篇小说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因为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被蒋老师发现,引出了后文师生一起养蚕的故事。

B. “我”是个喜欢养蚕、贪玩的孩子,蒋老师不但包容我,还和我们一起养蚕,我们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C. 我为蒋老师保存了三十年的丝片,寄托了我对蒋老师的思念,表现了我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

D. 小说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然而,蒋老师却遭非议,不久就被调走,这便构成了行文的波澜。

 

1.①温暖;②高兴;③老师被调走。 2.(1)情丝,一方面是指“我”和学生网出的第一张丝片;另一方面“丝”与“思”谐音,这里还指“我”对蒋老师的思念之情、“我”与学生结下的深厚情谊。 (2)这句话中用“牵”“翻”“蘸”“涂抹”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了老师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孩子内心的温暖。 3.(1)结构上:“蚕儿”贯穿全文,是写作的线索;(2)内容上:本文写的是老师,以蚕儿喻老师,意味深长;(3)情感上:作者借蚕儿表达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4.蒋老师热情开朗,与学生们平等相处。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好像朋友一样,没有一点先生的架势,是学生喜欢亲近的老师。三味书屋的先生迂腐刻板,讲究师道尊严。他只许学生攻读经书,对其他学问不许过问,别的问题不予回答,没有一点生活情趣,是学生敬而远之的老师。 5.C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及分析人物的心理。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①温暖②喜悦③老师被调走。分析人物的心理,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来判断。 2.①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语写出了什么即可。情丝,一方面是实指“我”和学生网出的第一张丝片;另一方面“丝”与“思”谐音,因此,这里还指“我”对蒋老师的思念之情、“我”与学生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②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其表达效果;按照“运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了什么,表达了(刻画了)什么情感(什么形象)”的格式来分析。这句话中用“牵”、“翻”、“蘸”、“涂抹”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了老师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孩子内心的温暖。 3.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文章题目的作用主要有:①文章的线索;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揭示文章中心;④吸引读者、新颖;⑤语意双关;⑥具有象征意义;⑦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做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内容、中心等方面去解析。即:结构上:“蚕儿”贯穿全文,是写作的线索;内容上:本文写的是老师,以蚕儿喻老师,意味深长;情感上:作者借蚕儿表达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同时表达了“我”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 4.本题的考点是对人物的分析评价。对人物的评价,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及事件综合分析,加以对比。 5.C错,保存了三十年的丝片,写出蒋老师爱的教育对“我”影响之大,表现“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节选自《苏秦以连横说秦》)

(注)①简:选择。②扺(zhǐ)掌而谈:指谈得很融洽。扺掌,击掌。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恒_____

(2)于虑:_____

(3)黑貂之裘_____

(4)秦而归: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舜发畎亩之中                   不求闻达诸侯

B. 说秦王书十上说不行             去秦

C. 必先苦心志                     引锥自刺

D. 得太公《阴符》谋               咨臣以当世

3.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4.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饮酒(其五)》是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C. “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物描写。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回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一道经古通今的时空走廊,一部知往鉴今的历史典籍——廊桥。桥下弯弯的流水,流淌着一段廊桥遗梦。被遗忘的细节,静止在时间深处。古朴(甲)                (A、清寂;B、清纯)的廊桥,既有大气恢宏,亦有小巧玲珑,如星星点缀,闪闪烁烁。在葱lóng   ①   与萧   ②   之间,廊桥是始终不变的身影,它们与山水和谐相映,显出长者的一派风范。风姿绰约的闽北廊桥,(乙)                (A、散落;B、零落)在青山绿水间。这些廊桥虽然姿态各异,神韵不同,但是都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它们是中国桥梁史上的活化石。

(1)在文中①②处,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                                    ②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空。(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它们与山水和谐相映,显出长者的一派风范。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南渡前大体表现闺情,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南渡后,词中充满孤寂无依的愁苦,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B. “范进中举”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C. 《苏州园林》一文的作者茅盾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D.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列夫·托尔斯泰》和《伟大的悲剧》,将文学性与历史性完美地结合,真挚的情感与精美的语言总是让读者心灵为之激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卖炭翁》)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

(8)《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描绘山林一日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