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失帽记 余光中 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的那一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失帽记   余光中

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的那一次,听众的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②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孙明珠、樊善标,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丟定了。

③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所送,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那顶法式贝瑞帽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头上,由后脑斜压在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至于毛色,则圆顶部分呈浅陶土色,看来温暖体贴。四周部分则前窄后宽,织成细密的十字花纹,为淡米黄色。戴在我的头上,倜傥,有欧洲名士的超逸,

④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彿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着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⑤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⑥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父亲长期宦游在外,我因工作而几经辗转,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

⑦23年前,我受中山大学之聘,由香港来高雄定居。妻子毅然卖掉台北的故居,遂把父亲接来高雄安顿。父亲自中年起痛风,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亏有妻子悉心照顾并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孩子的我,却未能经常陪侍,想到50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

⑧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母亲逝于53岁,长他10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寂寞中守了34年,享年97岁。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乐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史的和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⑨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长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孝心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内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⑩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乾坤:

3.作者为什么在选文开头详写寻帽经过及帽子的特点。

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与父亲共戴一顶帽子的心情,是一种赎罪。

5.请联系选文内容,对以下材料进行探究,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宽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

 

1.本文记述了在一次讲学中不慎把父亲遗留给“我”的一顶法式贝瑞帽丢失的事,引起对父亲和母亲的思念,表现了作者对丢帽的的遗憾和心痛之情。 2.乾坤:原指天地,在这里指作者戴帽时感受到父亲传递给的爱及对父亲的思念。 3.通过详写,极力渲染出了这顶帽子的不同寻常;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是父亲的遗物,帽子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了下文。 4.因为“我”对不起父亲。年轻时因忙于工作,与父亲交流不多;父亲年老体衰之时,“我”不常在他身边,即使在身边,也未能很好尽孝;以愧疚之心戴父亲的帽子表达对父亲的追念。 5.示例:父母爱子女的方式虽有不同,但都包含了对子女的深情;子女应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孝顺父母。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一件事情,需要用精练的语言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我”不慎把父亲遗留给“我”的一顶法式贝瑞帽丢失的事。还要答出此事发生后“我”的心理活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袁宏远《观第五泄记》)

(注)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qī):斜靠。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潭中鱼百许头: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疾

(4)山行之极也:

2.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用“/”为乙文画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以 面 受 沫 乍 若 披 丝 虚 空 皆 纬。

4.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小石潭记》:________________ 

(2)《观第五泄记》:________________

5.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表。

选文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

 

《观第五泄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 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你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道理说起来每个人都懂,可是实际做起事来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其实,要做到细,必在于思想的认识到位。我们既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更需要雄韬伟略的战略家;我们不缺少各类的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   甲   (A、不由分说;B、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应该改变心浮气zào(      )、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   乙   (A、注重;B、注目)细节、把小事做细。倘若从思想上认识到了细的重要意义,那么,在战场之上,我们必能做到一丝不(      ),不马马虎虎粗枝大叶敷衍了事。就像高楼大厦一样,只要每一个细节做好了,盖好了就必然是岿然如山,风雨不倒。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心浮气zào________                            一丝不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我们既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更需要雄韬伟略的战略家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我们学过的《孙权劝学》选自该书。

B.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C. 《乡愁》《故乡》《春》《威尼斯商人》四篇课文,从文学体裁上来分类,依次属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D.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3)转朱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望西都,意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前者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