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②,水潦③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鯉,字伯鱼。②汙(wù)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C.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见:了解
D. 及鲁肃过寻阳 过:拜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潦注焉
A. 复到舅家问焉 B. 且焉置土石 C.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 可远观面不可亵玩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 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 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 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
B. 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C. 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D. 5月3日至4日,中美就经贸问题举行了磋商,达成了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 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 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 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盖上/染上)一层淡红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燥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①_____!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盘旋/徘徊)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鸟一会儿俯身向下,②_____,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侯;一会儿拍翅向上,③_____,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刹那。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渗(shèn)透 燥动 B.屏(bǐng)息 欢腾
C.亲昵(ní) 晨曦 D.刹(shà)那 问侯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染上 徘徊 B.盖上 徘徊 C.盖上 盘旋 D.染上 盘旋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轻轻掠过水面 飞到芦苇荡尖
B.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轻轻掠过水面 飞到芦苇荡尖
C.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飞到芦苇荡尖 轻轻掠过水面
D.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飞到芦苇荡尖 轻轻掠过水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饮食之味酸甜苦辣皆备,人生之味亦如此。品味过人生百态,才能在时光荏苒中洗涤,淘洗出思想的真金。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有的人能将生命中的每一段时间都酿成了醇厚的美酒;有的人,岁月里的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有的人能在文学、艺术或爱好中,品出自己独特的人生味道。
请以《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
的名称。
雪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⑴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⑵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⑶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⑷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⑸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⑹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⑺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⑻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⑼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⑽“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⒃明儿太阳出来,这雪一化,就有路了!
⒄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有删改)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我”“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2.下面句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3.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4.请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5.作者为什么以“雪一化,路就有了”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