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书评,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①目前,全民阅读...

阅读下面的书评,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⑤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2017年9月7日“新华网”,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3.作者在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 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 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 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1.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2.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 3.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4.D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列举了……事例(或引用了……名言),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来看,这段文字引出了论题,从“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可以看出来;议论文的结构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此段属于引论部分。 3.此题考查的是举例论证的作用。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④段列举了鲁迅、周国平、胡适、冯友兰等人的事例,生动而具体,更加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从“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可以看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法?”卒不许。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②兆人:兆民,万民。③亏:使……受损害。

1.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陛下爱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如公意      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C. 能亏法    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 卒不        潭中鱼可百头(《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4.本文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多写羁旅、思人之苦。②望极:极目远望。③会:理解。④阑:同“栏”。⑤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⑥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⑦消得:值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凭栏望远,以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抒发愁思苦绪。

B. “拟把”三句,写诗人狂饮高歌,“一醉”而“春愁”尽消。

C. 最后两句为千古名句,反映出诗人对心上人忠贞执着的感情。

D. 全词语言新颖工巧、清新流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2.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他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由此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古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优秀的书法作品,如洒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散发着璀璨而独特的光芒。颜真卿的楷书__________;王羲之的行书__________;张旭的草书癫狂恣肆,如暴风骤雨,让猝不及防的人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①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两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②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④这是为什么?

A. ④②①③    B. ③④②①    C. ③①④②    D. ④①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