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簪缨散,几时收?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_______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⑦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⑧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杜牧的《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若出其中。 ②塞上燕脂凝夜紫 ③家书抵万金 ④大漠孤烟直 ⑤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⑥莫笑农家腊酒浑 ⑦狐兔翔我宇 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2)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凝”“狐”“戟”“销”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鼓励,一句鼓励的话,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和乐观。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请以“鼓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五千年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为了同学们更好地认识、了解和使用汉字,学校决定开展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们小组准备的选题是“汉字的起源”,请你设计两个针对中学生的调查问题。

2.由于汉字书写较为复杂,你的同桌李明经常念叨:“现在是网络社会了,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又有什么用呢?”对这个说法,你是不同意的,你打算怎么劝说他?(100~12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诗文。

(1)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李白 《春夜洛阳闻笛》)

(3)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逢入京使》)

 

查看答案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秦山之阴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伯牙善琴        鼓:弹奏    B. 锺子期必之      得:懂得

C. 锺子期穷其趣    辄:就    D. 伯牙乃琴而叹曰  舍:舍得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A.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B.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C.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D.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伯牙给锺子期弹奏了两首曲子,后者都听懂了。

B. 《霖雨X《崩山》更是让伯牙知道了锺子期的音乐造诣。

C.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说明锺子期是伯牙真正的知音。

D. “吾于何逃声哉”说明伯牙对锺子期感到害怕了。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查看答案

你吃的食物里有没有激素

在古代,人们把青的梨子采摘下来,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熟;采了生的猕猴桃,老人们也会说,把它们跟苹果放在一起,会软得更快。

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无花果结果之后,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认为这样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而在中国的农村,许多核桃树上布满了伤痕,都是人们故意砍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到了近代,科学家们发现,古人或许是“歪打正着”了。这些做法是合理的,而其中的原因竟然都是乙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植物激素”中的一种。

1901年,他在种豌豆的时候发现,室内的豌豆会长得更短、更粗,而且横向生长。经过大量的实验,他最后发现,是照明气体中的乙烯刺激了豌豆苗的生长。十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发现,乙烯可以使果实提前落下,于是它“催熟”的能力从此得以确认。又过了十几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成熟的苹果中分离出了乙烯。

从此,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

随着乙烯的面纱被揭开,那些“传统智慧”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熏香时能产生一定的乙烯,从而促进青梨的成熟;成熟的苹果会不断释放乙烯,也就能促进猕猴桃的软化;砍伤无花果树和核桃树促进结果的原因,竟然是伤害会让无花果树或者核桃树释放出大量乙烯。

划伤果树是为了让它自己产生乙烯,用外加的乙烯处理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这就是“植物激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在现代农业中,使用的是一种叫做乙烯利的东西,它被植物吸收之后转化成乙烯,从而产生“激素”效应。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当你听说“激素催熟果实”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黑心农民”的非法操作。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它来提高作物产量、缩短周期。

经常看到记者揭露“黑心商贩”用“化学商品”把生的葡萄或者香蕉变熟的“黑幕”。其实,葡萄和香蕉这样的水果如果完全成熟之后才采摘,就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产地把这些果实提前采摘,运送到远方或者保存到另一个季节,拿出来施以乙烯利,让它们从沉睡中醒来,就可以进一步“成熟”。且不管这样得到的水果是否跟在树上成熟的一样美味,这至少让远方的人们或许在不同的季节吃上这些水果。

人们总是担心这种能够催熟水果的“激素”会促进人的发育。想想,它本来就是植物生长中会自然产生的气体,如果人工施用的能够让人“早熟”,那么天然的也一样——人体并不能分辨出乙烯是否天然产生。

实际上,任何激素都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产生作用,植物的激素只对植物才有刺激作用。

相对于植物激素,人们更关心动物激素。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一方面,许多动物激素对人是有活性的,注意避免进入人体;另一方面,一些动物激素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并不会对动物的肉或者奶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让奶牛受孕,催产的激素并不会增加牛奶产量,也不会留存在牛奶中。而真正能增加牛奶产量的牛生长激素,对人并没有激素活性。

总之,不管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其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听到“激素”就本能地反对。那些经过科学论证的激素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不仅对生产者有利,对于消费者也是有利的——归根结底,生产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

1.对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告知读者我们吃的食物里是有激素的。

B. 告知读者“植物激素”乙烯可以促进植物的成熟。

C. 告知读者不管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只要使用合法,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

D. 告知读者能够催熟水果的“激素”会促进人的发育。

2.下列选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故意在核桃树上砍出伤痕是为了让核桃树释放出大量的乙烯。

B. 用乙烯利催熟的葡萄和香蕉的味道与在树上成熟的是不一样的。

C. 植物的激素只对植物才有刺激作用,对人的发育都没有影响。

D. 许多动物激素对人是有活性的,需要避免进入人体,比如牛生长激素。

3.下列情境中,与文章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小丽买的猕猴桃还有点生涩,好友文文对她说:“把猕猴桃和苹果放在一起,过几天就熟了。”

B. 小强爱吃香蕉,妈妈说:“香蕉从树上摘下来时都是生的,人们用植物激素把它催熟,这些激素对人体是有危害的,你还是别吃了。”

C. 许多人都认为食品里的激素会影响人体发育。小明对妈妈说:“不是所有食品里的激素对人体都有危害,只要使用合法就行了,妈妈你别太担心了。”

D. 豆豆到新疆去旅游,来到吐鲁番品尝到新摘下来的葡萄,豆豆开心地说:“还是自然成熟的葡萄好吃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