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_____,字希文,_____(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守巴陵郡______

(2)暮冥冥______

(3)静影沉______

(4)吾谁与_____

3.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文章开头即评价了滕子京的政绩,有何作用?

4.本文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起,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5.“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作者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什么观点?他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谈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1.范仲淹 北宋 2.降职; 迫近;圆形正中有孔的玉;归依。 3.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在逆境中却未沉沦,仍然奋发有为地治理政事,政绩卓著。由此可见他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为 后文写古仁人埋下伏笔。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解析】 1.试题分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的岳阳楼写的。所以,本题的答案为“范仲淹”“北宋”。 2.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谪”“薄”“璧”“归”的意思,注意积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开头的作用。开头评价了滕子京的政绩,从内容上看,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在逆境中却未沉沦,仍然奋发有为地治理政事,政绩卓著。由此可见他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从结构上看,为后文写古仁人埋下伏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积累与运用。

(7)此中有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8)_____________________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9)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王维《使至塞上》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并运用比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李商隐的《无题》中,用景物烘托,极力渲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凄气氛,表现主人公分别时的忧伤、苦痛的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出征气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完成下列词语,并将相应的字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1)shì_______     (2)rú________      (3)huì________

(4)háo_______     (5)饿piǎo________   (6)miè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步入初二,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你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你的斗志,磨砺了你的意志,让你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你备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你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体育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你的身心,也让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

请以《初二,让我更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顺为____________

(2)与民____________

(3)威武不能____________

(4)蒙,辑屦____________

(5)从而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乙文中的故事,证明了甲文中的哪一句话?

4.乙文中“饿者”的所作所为能否称得上“大丈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①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②心忽地一紧。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③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几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你打”。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④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⑥但这真不像她。

⑦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⑧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没有来过。

⑨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⑩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11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12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

13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14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但我妈就像那时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15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1.第③段“震得心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第⑤段画线句改为:“哦,原来是这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

3.说说文中第⑩段和第12段画线句的作用。

4.文中分别插入了大学时、小时候的往事,从写作目的上看,它与标题中的“________”一词相呼应,其具体表现为:

(1)从前的母亲,自律、坚韧,卧病在床却不以为然;

现在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前的“我”,为一个苹果的大小与弟弟争执不休;

现在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感到难过。

B. 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而感到心酸。

C. 表明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

D. 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