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一段文字,为加点的汉字写出准确的读音。
唐城堪称国内最大“唐朝古城”,也是全国最大的唐代主题影视基地。她东连汉水、南眺(_______)鹿门、西依岘山、北接古城,依托襄阳建城2800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______)。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诸葛功耕隆中下,浩然诗绝妇儒知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青年人呵!
为着后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
——冰心《繁星》
青年人!
只是回顾么?
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
——冰心《春水》
读了着两首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文言文阅读
与子俨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2.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 “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 “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4.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5.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古诗阅读
晓过鸳湖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晓过鸳湖》最相近的一首(填写字母),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B.有感(明)张以宁 马首桓州又懿州,朔风秋冷黑貂裘。可怜吹得头如雪,更上安南万里舟。
C.绝句(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非文学作品阅读
何为诗人
余秋雨
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己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区训导比尔呢。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知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1.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下那个是( )
A. 《诗经》被我们先人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 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 “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2)请写出一位符合这一“新理解”的诗人(本卷出现过的诗人除外),并简述理由。
3.有人说:“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