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

阅读《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就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是,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的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

1.本文围绕“书架”写了那几件事?请概括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__________________→书架伴“我”成长。

2.品读第⑦段划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

妈妈嘴角荡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3.赏析⑩段的划线句子“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4.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他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

 

1. 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 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2.妈妈在听了我的描述后,明白了我对书的喜爱,她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但想到家庭条件差无法满足我的小小要求而内疚. 。 3. 将书架拟人化,写它“款款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心情迫切. 这句话是由父亲搬回来的木料产生的联想,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架的渴求. 4.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这里缺少的两件事分别可概括为: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事件以及句子内容来分析。妈妈是在听了我自制的“小书架”之后有了这样的表现,表现出妈妈在听了我的描述后,明白了我对书的喜爱,她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但想到家庭条件差无法满足我的小小要求而内疚,所以眼里有了泪花。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结合句子内容来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用了虚写的方法,都为表现我希望得到“书架”的迫切心情。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赏析即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心情迫切。 4.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出一个陪伴你成长的物品,表现它对你成长的作用即可。注意语句要通顺,意思要连贯,要写出这种物品带给自己的帮助和自己内心的喜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完成下列小题。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1.中国汽车拥有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超过”能否删除?为什么?

4.为了让中国尽快走向“汽车社会”,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    ②锸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知徐州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查看答案

【 古诗赏析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悬挂“桃符”的习俗。相传古代到了春节前一日,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或张贴于大门两旁,以压邪驱鬼。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桃符上书写的文字由二神变为祛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为两句对偶句。

对联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构成。一般要求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一致、词性相同、词义相关、平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相对,传统习惯是“仄平落”,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对联以凝练著称,被誉为“浓缩的诗”。         

(材料二)临近春节,佳慧同学书写了四副对联:

A.户纳春风人气高,门迎红日财源广。       B.比肩齐迈求知路,同窗共研修身经。

C.国泰民安人增寿,风调雨顺福临门。       D.教学相长育新秀,德才兼备泽后昆。

1.(材料一)依次介绍了对联的起源_______发展______

2.(材料二)所列四副对联中,适合送给家中老一辈人和同学的对联分别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写序号)

3.没有送出的两副对联中,需要调整上下联位置的一副对联是______(写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根据对联的特点对出下联。

听南海涛声,看中华崛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走进名著:

(甲)尼摩艇长向我介绍潜水艇的概况、构造、动力、发光、建造过程等。 ……海底探险旅行正式开始。潜艇在海面以下五十米深处穿越黑水流。我和两位同伴尽情观赏形态美丽、活泼可爱的鱼儿。

(乙)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1)甲文选自《 _________________》,该小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选自《 __________________》,该语段给我们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