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落英缤纷______(2)屋舍俨然______

(3)妻子邑人______(4)至其家______

3.“徐行不记山深浅”,文章第一自然段中与之妙境相似的是哪一句?请准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下面。

4.渔人在桃花源停留数日方才离去,请你谈一谈渔人可能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桃花源的美好?

5.本文情节虚虚实实,迷离惝恍,许多细节耐人寻味。文章结尾写人们纷纷寻找,却寻而不见。这样写有何用意?

 

1.《陶渊明集》陶渊明 2.(1)坠落的花瓣(2)整齐的样子(3)同乡的人(4)邀请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4.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宁和平,人们生活安居乐业,热情好客,民风质朴,生活富足。 5.这样写的用意是给文章增添神秘色彩,借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意愿。暗示人们这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社会中根本不存在,也表达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陶渊明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延”:邀请。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试题分析: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文章第一自然段中与“徐行不记山深浅”妙境相似的一句可提取“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作为答案。 4.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可提取“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进行分析,可概括为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定。人文环境,自由快乐等。 5.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结尾的用意。可从两个角度作答:一是更加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寻而不见,让人神往。二是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表现,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积累与运用。

(1)高峰入云,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一句“家书抵万金”饱含诗人无尽的辛酸和期盼,反映了诗人盼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追本溯源,“ _______________”是造成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杜甫《春望》)

(4)“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苍茫浑然的大海在无风的情况下是怎样的气势?曹操在《观沧海》一诗中如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杜牧《赤壁》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假设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6)“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当前的苦况激发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诗人对团聚的想象。(李商隐《夜雨寄北》)

(7)《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以色彩纷呈、明暗相交的艺术手法描写江南早春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查看答案

选择正确答案。

(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部著作_____

该著作里面有一个读书人因中举喜极而疯。

该著作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该著作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该著作的作者自称文木老人,是清代小说。

A.《儒林外史》B.《范进中举》C.《呐喊》D.《战国策》 

(2)假如法布尔有微信,朋友圈中最不可能出现的对他的评价是____

A.进化论的奠基人 B.有“昆虫诗人”的美誉 C.有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D.昆虫世界的荷马

 

查看答案

判断下列各句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画√,错误画×)

(1)《孔乙己》一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样的叙述角度告诉我们文章的内容是真实的。______

(2)《给女儿的信》选自《爱情的教育》,它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封写给女儿的信,不仅仅是说“爱情的教育”,还是说做“明智的人”的教育。暗示我们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_______

(3) 成语“上善若水、自知之明、毛遂自荐”都出自《老子》。_____

(4)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句中的行船都和长江有关。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

(1)可是他的脸上静静的,一如这春风中的田园。只有那双眼睛透着yōu yù______,透着明亮。(《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2)严冬一过,池塘里又yì mǎn______了春水。(《清塘荷韵》)

(3)杂拌儿是用各种干果与mì jiàn______掺和成的……(《北京的春节》)

(4)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shòu yǔ______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查看答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______ (2)热______(3)______(4)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