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B. 两弹元勋钱学森和他的妻子著名音乐家蒋英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C. 近期,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篇文章《素颜江阴》,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江阴的众多美食。

D. 从来没有一个文学体裁的评奖像散文这样莫衷一是,有的评奖者看重文集的意识形态,有的看重揭示了多少历史真相,有的看重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A.“当务之急”的意思是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与“目前”重复。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xiè        渎        (2)jīn         持         (3) xī        来攘往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八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⑤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⑦唐馨同学爱用古诗句劝解别人,好友宁佳要转学到海南省,临行依依不舍,唐馨就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诗句“                                           。”劝她。

 

查看答案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1)“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三四月的春天,在梦里写首诗,写一个关于春天的梦。一朵花的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片草的梦,蒹葭苍苍,宛在水中央;一个人的梦……

请以“春天,我种下了一颗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女孩爱好打扮,每天要在这方面耗费很多时间。

一日,父亲问她:“一朵花有多大?”

“有的如指头大,有的如拳头大,有的如巴掌大,最大的,也不过脸盆大吧。”女孩说。

“那花香有多大呢?”父亲再问。“花香怎么是多大呢?”女孩不解。“哦,我是指花香能传播多大的空间?”父亲说。

“有的可以溢满整个房间,有的可以溢满一个广场,如有风,有的花香可以传到几千米外。”女孩说。

“几千米地有多少个脸盆大呢?”父亲说,“如果把花香比作花的灵魂,那么,一个生命灵魂的芬芳,永远比它漂亮的形体传播得更宽广,影响更深远。”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其唱腔华丽婉转,其念白儒雅典致,其表演细腻、舞蹈飘逸,歌唱与身段的结合再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使昆曲在戏曲表演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都受过昆曲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如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

(材料二)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选自《牡丹亭》)

一曲中的每一句,都是阴阳结合,暗含着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低沉缓慢地起头,直表这花园之美;而“似这般都赋予断井颓垣”,唱时在“断”字、“颓”字上吐字行腔,“断”井,“颓”垣,井栏都断了,墙都倒了,不美了。下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良辰美景”,“奈何天”——时间多么令人无可奈何,如宋词“无何奈何花落去”的意境。这里在“何”字上行腔,天指时间。上半句是好事,下半句立刻又转折了。同样“赏心乐事谁家院”,“赏心乐事”,“谁家院”——在谁家的院子里发生呢?这两句话化自谢灵运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如此鲜明的转折和A    (填修辞手法),表达了杜丽娘面对春色美景时内心的B    (四个字)。

(材料三)

某中学对在校学生有关“昆曲”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对昆曲兴趣及占比例

无兴趣的原因及占比例

了解渠道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深厚

1%

娱乐综艺节目更有意思

78%

学校课堂

56%

服饰唱腔

6

一般

10%

缺少欣赏需要的专业性知识

85%

剧院演出

5%

名角表演

3%

无兴趣

89%

缺少时间

56%

其他

39%

剧本内容

15%

 

(材料四)

“对我来说,《牡丹亭》跟我不只是半生缘,而是一生缘份。”从少年时在民国余晖的上海第一次听到梅兰芳的杜丽娘,到青年时遥望故土写下小说《游园惊梦》,再到年近古稀殚精竭虑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流传300年的梨园雅部已化为白先勇的血脉,斩割不断。

四季轮回,又是一年春来到,5月6日,白先勇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将在南岸烟雨路施光南大剧院上演。春色令人如此沉醉,它是否能唤醒国民对昆曲的迷醉?

1.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昆曲表演抒情性强的原因。

2.结合前后语境,在材料二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

A.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

3.研读材料三,探究学生在昆曲的传承上存在怎样的问题?

4.主办方将为青春版《牡丹亭》在施光南大剧院的上演设计宣传文案——《烟雨牡丹,非看不可》,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内容,为主办方提供几条“非看不可”的理由。

5.下列说法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

A. “清曲”、“昆腔”、“昆剧”同指昆曲。

B.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中“这”指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C.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都是美好景物的描绘,十六个字,一个字一首歌,一个字一幅画。

D. 学校教学对昆曲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竹子开花

侯发山

①那年,恰逢破五,爸爸就出门了。

②媛媛和妈妈送到院坝外,三个人的脸上一律挂着依依不舍。媛媛知道,爸爸这一出门,好长时间才能回来,她拉着爸爸笔挺的灰绿色军装衣角,小声问道:“爸,你啥时候回家啊?”

③怕啥来啥,爸爸最怕她们问这个了。他心一酸,轻轻模了摸媛媛的头发,触到媛媛头发上别着的牡丹头花,瞅着院前的竹林,说:“等……等到竹子开花的时候我就回来了。”

④听到这话,妈妈脸色微变,嗔了一眼爸爸,动了动嘴唇,却又什么也没说出来。媛媛却兴奋地跳起来。她知道,年过完,春天马上就要到了,爸爸很快就会回来。因为,好多好多的花都是春天开的,竹子也一定是。

⑤爸爸走后,媛媛就天天去竹林里看,看看竹子有没有开花。

⑥看着看着,春天就到了。迎春花开了,一小朵一小朵的,黄灿灿的,煞是好看。媛媛走到竹林前,竹子一如既往的青枝绿叶,她左瞅右寻,却瞅不见花蕾在哪里。妈妈正在竹林里砍竹子,说:“媛媛,早着呢,好多花都还没开呢。”

⑦媛媛四下看看,果真是这样,山坡上,地堰边,只有一丛一丛的迎春花,她的心便随着竹叶间被惊起的麻雀飞上了天。

⑧梨花开了,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槐花开了……竹子还是没有开花。

⑨媛媛急得问妈妈:“妈妈,竹子咋还没有开花?”看着媛媛要哭的样子,妈妈柔声说道:“菊花不是还没开?还有腊梅?都还没开呢。”

⑩媛媛才6岁,她不知道菊花开在秋天,腊梅开在冬天,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一天,一天,日子是那么漫长,又是那么急促。媛媛怕错过了竹子开花的时辰,依然每天到竹林前看,看小兽直窜进竹林、看老母鸡满林子咯咯哒、咯咯哒、看黄狗对着落日狂吠。实在闲得无趣,媛媛就去看妈妈编竹筐,农闲时节,妈妈就干这个,遇到集日便挑去兜售,顺便打听些山那边的消息。妈妈先把竹竿劈成一缕一缕的竹条,然后再用竹条编。那些竹条在妈妈手里来回摇曳,左右转旋,蜿蜒迂回,不到半天功夫,一个棱角分明的竹筐就编好了。妈妈的手有时会被竹刺扎破,鲜血直往外冒。妈妈也不哭,吐两口唾液,粘些泥土,然后继续编。

看着媛媛惊讶的样子,妈妈说,泥土就是药。这话媛媛相信,因为爸爸出门时就在院子里挖了些土,用瓦罐装着带走,说是治病用。

到了深秋,菊花开了,竹子还没开花;到了隆冬,腊梅开了,竹子还是没有开花……

这年春天,媛媛十二岁,收到爸爸寄来的一包头花,好多个呢,有牡丹花,有菊花,有荷花,多啦。若在以前,媛媛会高兴得大呼小叫,但不知怎的,这次她却高兴不起来。或许是媛媛太想念爸爸,或许是媛媛大了却还是不知道竹子何时开花,不知道爸爸何时回来。她咧了咧嘴,哇地一声哭了。

院子里,夕阳正穿过竹林,投下摇曳的光点。妈妈忍者泪一把搂过媛媛:“媛媛,竹子很少开花的。竹子若是开花,就说明它要死了。”媛媛眼泪也顾上不上擦,瞪大眼睛直瞅着妈妈。“仗打了这么多年,也是你爸该回来的时候了。”

和头花一起寄来的还有个瓦罐,第二天妈妈将它埋在竹林里,垒了个矮矮的土堆。媛媛才知道,那是爸爸。

第三天,倒春寒,妈妈在屋子大厅里编筐,午后的潇潇春雨打乱了竹林,媛媛在院子里喊道:“妈妈,妈妈,竹子开花啦!”

妈妈抬头一看,跑了出来,心一惊,她看到竹枝上果然有不少花——牡丹,菊花,荷花……灿烂在风雨里,那是爸爸买给媛嫒的。

(选自《北京文学》2018年2月,略有删改)

1.小说情节围绕“开花”展开,据此,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嫒媛问父亲何时回来,爸爸说等到竹子开花。

发展

媛媛(1)_________,妈妈(2)_________

高潮/结局

(3)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感受?

3.文章为何以“竹子开花”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4.侯发山在写给读者的一封回信中说:“孩子,你说第自然段中妈妈编筐的内容对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用,可算是一败笔,我却不这样认为……”请猜想作者答复了读者怎样的理由。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描写生动细腻,竹子很少开花,爸爸却说等竹子开花会才回来是妈妈脸色微变的原因。

B. 文章第⑧、自然段叙述其他花盛开,竹子没有开花,流露出媛媛的失望与难过之情。

C. 战争的残酷隐藏在媛媛的天真烂漫、妈妈浓稠的爱里,文章弥漫着凄凉的美感。

D. 小说用浪漫的笔调、欲扬先抑的手法描绘出多幅温馨的画面,表现了媛媛一家人的相互依恋的亲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