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至郊日行数十里遍呼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行之不辍,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感于天而天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擢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使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

郡人乃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注)①韩子:韩日缵,字绪中,广东博罗人,曾任检讨官职,后累官至礼部尚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郡之人曰            不戚于贫贱

B. 如是者行之          于是与亮情好

C. 时余诸绅饯公州中    宠辱

D. 乃公精所结          臣知不如徐公美

2.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至郊日/行数十里/遍呼于群神

B.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至郊日/行数十里遍/呼于群神

C.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至郊/日行数十里/遍呼于群神

D.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至郊/日行数十里遍/呼于群神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不有播,其曷有获?

(2)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感于天而天惠于民。

4.百姓尊敬爱戴荆公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分析。

 

1.A 2.C 3.(1)没有播种,哪里会有什么收获呢? (2)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是太守感动了上天而上天恩惠于百姓。 4.①荆公求雨得雨,百姓欢欣感激,平越守作歌,士绅唱和。②荆公要调任,百姓向朝廷请求留任。③荆公离开之日,百姓齐聚挥泪送别。④荆公走后,百姓建造甘霖亭纪念。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戚”都是“悲伤”;B项中的“日”的意思分别为“整天”和“一天天”;C项中的“偕”分别是“偕同”和“一起”;D项中的“诚”分别是“诚心”和“的确,确实”的意思。故选A。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根据句意句读。句意是: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据此,答案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雷电究竟从哪里来?

骆昌琴

①雷电是大自然最惊心动魄的景象之一,特别是那些光华夺目、划破长空的闪电。

②世界各地平均每小时要下1800~2000场雷雨,每秒钟发出100次闪电。在24小时内,有大约850万次闪电袭击地面。有声有色的雷电并非虚张声势,它确实威力无穷。1975年,一次强大的闪电袭击了津巴布韦乌姆塔利城附近的一座茅屋,一下子击毙21人。在美国,平均每年被雷电直接击毙的人数超过125人,还有3万幢房屋和建筑物被摧毁。雷电常常是伴随狂风、暴雨、冰雹而来,还会劈坏树木、造成火灾、干扰无线电通信等,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③那么雷电究竟从何而来?18世纪以前,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神话。人们对雷电究竟从何而来还一无所知,连少数科学家都以为雷电是毒气在空中爆炸。第一个揭穿雷电秘密的是美国著名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1752年夏天,富兰克林准备了一只用木条和丝手帕做成的大风筝,在风筝顶端缚上一根细铁丝,并把它与放风筝的麻绳连在一起,绳末系了一段不导电的绸带,以便抓握,而在麻绳与绸带之间再系上一把铁钥匙。当雷雨来临时,富兰克林带着小儿子奔向野外,顶着狂风暴雨把风筝送上高空云层。一会儿,麻绳被淋湿,变成良导体,随着电光闪闪,雷声隆隆,风筝和绳索全都带了电,麻绳上原先披散的纤维都奇妙地直立起来。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儿发麻,他兴奋地把手指挨近那把铁钥匙,立刻就有电火花向手指飞来。这些现象与实验室中带电物体的性质完全相同,原来闪电不过是大气中的强烈放电现象!

④其他各国也有不少人做了类似实验,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和朋友利赫曼教授,各自把装在室外长铁杆的一端引进实验室内,制成“测雷机”,多次观察打雷时发出的电火花。

⑤闪电和雷鸣总是一起出现,但是打雷不一定就会下雨。人们通常把能制造雷电和雷雨的乌云叫做雷雨云。

⑥通过大量探测,科学家知道:在雷雨云积极发展时,云体会开始带有大量电荷,而且总是在云体上部集中正电荷,云体下部集中负电荷。由于电的感应作用,又使雷雨云笼罩下的地面带有正电。这样,在云的上下部之间、云与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就会形成强烈的电场。随着电场两边电位差越来越大,正、负电荷间将发生击穿空气的放电现象,并激发空气发光,这就是闪电。每次闪电的电流可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安培,温度高达两三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出五倍。在狭窄的闪电通道中,空气被突然剧烈加热,迅速膨胀,然后空气体积又陡然缩小。空气由此发生振动,造成了轰隆隆的雷声。

⑦可为什么雷雨云会带电呢?为什么雷雨云中的电荷总是呈上正下负的分布呢?自富兰克林揭示了雷电的本质之后,无数科学家为查明雷电之源绞尽脑汁,提出过许多种解释。我们可以把这些解释大致归为三大类:第一类认为,雷雨云吸附了空气中的带电离子而起电;第二类认为,云粒子受到外界电场感应,因为即使在晴朗时,大气也存在电场;第三类认为,带电云层是由于云粒子间的相变、摩擦、破碎等机械作用或云粒子的化学变化形成。

⑧雷电是大自然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尽管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大相径庭的假说,但直到今天,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完美地说明雷电的起源。

1.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分析雷电形成的过程,在下图①②③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②自然段的作用。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在24小时内,有大约850万次闪电袭击地面。(“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2)文章第③段讲述富兰克林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雷电是大自然最常见的现象。(判断句子的正误,并阐明理由)

4.文章第②段说雷电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实,我们也可以利用雷电为人类造福,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大胆设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

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摘自《精品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西西洛照顾的病人不是自己的父亲?

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1)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

(2)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

3.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4.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及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100字以内。

在学校的食堂里面,总张贴了一些温馨警示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要推不要挤,关心别人爱自己”等。今天中午,作为值周班一员的你看到一位同学剩了很多饭要去倒掉,你会对这位同学说:“                    。”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他们,传授我们知识;他们,告诉我们做人道理。在惊慌无助时抚慰我们,在肆意张狂时告诫我们,在茫茫失落时鼓励我们。师恩难忘,请写出初中阶段学过的写老师的文章,请写出两篇文章的题目。

(2)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总有很多相似。同样是描写小人物的命运,清代的吴敬梓在长篇小说《      》中,用辛辣的笔触,描写了小人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寡廉鲜耻,追名逐利的一面;而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不仅写出了小人物      的贪婪势力,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无奈。通过比较,我们更好地走进了人物。

(3)阅读下面文段,指出“我”的名字,并联系你阅读该名著的感悟,归纳选段中的“我”在作品中的性格特点。

“我回过头来听听。我看见果子正在成熟的树木。我听见夜莺在半里以外的树林里歌唱。看不见什么邹东海的人影,也听不见任何人走近的脚步;可是那香味却越来越浓;我吓得赶紧逃走。我从通灌木丛的小门走去,却看见先生正在走进来。”

“我一边听一边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再也抑制不住我忍住的感情;我不得不屈服;剧烈的痛苦使我从头到脚都在哆嗦。等我说出话来,那也只是表示一个强烈的愿望,说我但愿我从来没被生出来,但愿我从没来到桑菲尔德。”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4)选择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舍生而取义者也,是孟子的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是文天祥的选择。

(5)“__________”,人们传诵此诗句,敬佩的是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象和从容笃定的自信;但是,超越困难,光凭勇气还不够,“__________”我们只有身处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才能望见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请选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诗句填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