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

(一)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                             

2.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指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2.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3.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的,最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 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可从其前后句子中寻找,找到相关内容或摘引原句或概括其意。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对人畜、植物、建筑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也叫落雷。结合句意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四本书来的不容易,自己迫切想得到的并且是想不到的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阿长给我买的,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所以是最心爱的宝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的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茶由口中进去,汗马上由身上出来,好像身上已是空膛的,不会再藏储一点水分。他不敢再动了。

读下面语段地,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 该选段出自老舍的小说《          

(2) 请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原著补写一个与“他”相关的请节。(要求各用一句话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选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民歌主要展现了木兰征战沙场英勇善战的故事。

C. 《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小说围绕江姐,许云峰两位人物的斗争活动展开,真实地表现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D. 《创业史》的思想主题是如何将分散的,孤立的个人组织为集体,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获得作为生活主人的尊严。至今读来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 拜蒙母            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B. 微颔之              闻女叹息

C. 自以为大有所        精求精

D. 尝射家圃            乃取一葫芦置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即刮目相待(     )        (2)赏赐百千强    (    )

(3)尔安敢吾射(     )        (4)君传语报平安(    )

 

查看答案

背诵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3)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中国古诗词大会》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今天“飞花令”的关键词是“花”,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代张旭《桃花溪》);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代杜甫《春望》);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代韩愈《晚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