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B. 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提高生产闹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C. 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 【解析】试题分析:A主客倒置。改为“这类形象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B成分残缺。“解决”缺宾语。改为“解决人力成本上涨问题的利器”。C一面对两面。“好坏”改为“优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秦帝国》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守着荧屏,街上静悄悄的。

B. 这部翻译小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C.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D. 她将《等你下课》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piē)     针(jiǔ)     纠(gé)      着水(tāng)

B. (dí)      海(bīng)    壮(zhuó)    景阳(gǎng)

C. 罚(chěng)   祷(qí)      唧(qiū)     停机坪(píng)

D. 怜悯(mǐn)     宕(dié)     跄(niàng)   白洋(dià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主人从集市上买来一模一样的两把铁锨。一把铁锹天天伴着主人出工,经过泥土和石块的碰撞和磨练,锃明瓦亮,都能照出人影儿;另一把铁锹,认为那样太苦太累,就躲在院子的角落里,和烧火的柴草混在了一起,风吹雨蚀让它铁锈斑斑。

“你一身铁锈,该到泥土里锻炼了。”天天出工的铁锹劝说不愿出工的铁锹。“我才不去呢。”不愿出工的铁锹不高兴地说。

时间一天天过去,主人再次发现不愿出工的铁锹时,它的铁锈病已到了严重时期,主人愤愤地说:“不中用的东西,要你有啥用。”一把抓起这把铁锹,隔着院墙就扔到了垃圾堆上。

请你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要有真情实感。(2)不得脱离材料内涵,不得抄袭和套作。(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①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你根据阅读积累,为本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标题中的“愚处”指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4.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车票

①我看了看手表,是晚上七点五十分,这不是一个很晚的时间,可是在一个冬日的乡下公路上,它已经很晚,更是很黑,很晚很黑的公路上只有这一辆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开着,我坐在它后面的车斗里,心里淌过的是一条舒展的光芒般的水流:(        )!”我在路上走了好长一段,都没有拖拉机开过来。有卡车驶过,但是卡车的架势总令我完全不指望。它是“呼”地驶过,而拖拉机是“突突突”,“突突突”的声音和速度都和缓得多,让你敢走上去拦一拦。

②我看着专心开拖拉机的农民,他凌乱的头发在夜风里有些飘曳,像田垄上的一小撮草,这一撮草应该有些日子没洗了,黑暗中也能看见不清洁,那时的农民男人不是经常洗头的,可是我已经不会嫌弃,我下乡在农场四年了,农场也有农民,习惯了他们的凌乱,熟悉他们不复杂的心思,比起城里人,比起读过些书的我们这些青年,他们品性的清爽面积要大得多了。我刚才朝着他招手,他立即就停下了,他应该是三四十岁了,我小心也讨好地说:“让我搭一下好吗?我是农场的知青,没有车了!”他用乡下话说:“我是到桃园的!”我说

“好的好的,到了桃园我就下去自己走。”我要到的塘外比桃园远。先到桃园,然后到团结,然后是塘外,到了塘外我还要走五十分钟。我就这样上了车,跟着他“突突突”往前开。风不小的,路边没有什么树,出门时,外祖母让我穿上妈妈为我新买的棉风雪大衣,我说过年再穿吧,她说过年再穿干什么,晚上路上会冷。没有想到,它就真的为我挡住了很多的冷,拖拉机男人穿着粗布棉袄。我是很想往前凑过头和他说几句话,告诉他我是在西渡坐末班车回农场,可是晕了车,忍啊忍啊,后来忍不住,就下来吐,车开走了,我蹲在路边吐,吐的时候完全不想车开走了怎么办,还有那么多路,怎么回农场。吐的时候的确是胸前涌满了而脑子空无的。可是拖拉机“突突突”地开,他听不见的。我这么想,只是觉得他如果知道些情景,了解了来龙去脉,我心里会有买了一张车票的踏实,我喜欢心里踏实,不模模糊糊,含混一片。这只是我心里想,其实即使他听得见,我也不一定会真的说,那时的我,是沉默多于说话的,而且看样子,这个乡下男人也是一个言语少的人,许多男人,尤其是路上的陌生男人,往往都是言语不多,笑容少的,后来看到电影里的高仓健,我骤然明白:为什么他是一个最标准的男人!

③安静的冬日夜晚的乡下公路,路灯昏黄,很远才一盏,如同没有。亲切、温暖的是偶尔出现的路边人家的灯光,灯下晃动的人影甚至可以令人嗅到些气息,而这气息对于一个夜晚的路人,城里的年轻人,像是有家人般的亲切,而这时家人是不知道我因为呕吐,搭乘在一辆拖拉机上,妈妈和外祖母都已经吃好晚饭了,我出门时外祖母问:“你晚饭怎么办呢?”外祖母塞了一把大白兔奶糖在我的背包里。

④这时,他放慢了速度,停下,说:“到了!”

⑤桃园到了。我赶紧跳下拖拉机,我还来不及走到他面前对他说“谢谢”,他已经“突突突”开走了。农村人爽气,没有那么多客套。

⑥我往前走,还有不少路,先走到团结,再走到塘外,然后往农场走,要很晚才能到。

⑦可是我没走一会儿,又听见身后有“突突突”的声音。就想,这么晚了,还有拖拉机!我停下了看,开上来的就是刚才的拖拉机,他没有熄火地停下问我:“侬去哪里的?”我现在没有办法用文字写出他的乡下话的确切口音,但是心里记得住那种泥土似的感觉,温温敦敦的,厚厚湿湿,有青草味可是不黏糊。我告诉他是去砖瓦厂,他说他去运过砖头,认得的,送侬吧,这么夜了……我赶紧说,这样太烦了,他说,送侬送侬。我说,那就送到塘外吧,砖瓦厂太远了。我又上了拖拉机。

⑧开过团结,到了塘外,我下了拖拉机,坚决不好意思再让他送,我说我自己走,我让他有空到砖瓦厂来玩,我告诉了他我的名字,还说砖瓦厂可以洗澡的,下次来我带他洗澡,农村人洗澡是一件不小的事情,我们砖瓦厂有大浴室。因为有大浴室,每天可以洗澡,成了农场里一个很大的骄傲!他没有说什么,“突突突”就开走了。

⑨我走在芦苇边的泥地上,灰色的风雪大衣挡着海边的冷风,这条路上一盏路灯也没有,天上有很多星星,我走进宿舍,看看手表,已经十一点多了。我的手表是东风牌,那时很有名的,天津手表厂生产,拖拉机男人没有来洗澡,我也知道不会来的,心里一直欠着一张很贵的票,不知道是什么价钱,很多年了。

1.填入第①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总算搭到车了    B. 终于能回农场了    C. 竟然还会有车    D. 真是太舒服了

2.读第①段和第②段,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概括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坐末班车回农场,途中下车吐,车却开走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出现了外祖母,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和第⑧段中“我”的表现,和之前的“我”相比,有什么改变?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5.本文以“车票”为题,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