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未,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风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朗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选,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开。放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使如此,它都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架陪伴“我”成长

2.品读第⑦段划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

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划线句作两条批注。

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拨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一:

批注二:

4.在第段中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5.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

 

1.①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②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2.“笑意”表明妈妈对“我”如此爱书(书架)而高兴;对“我”以字典作“书架”表示赞赏;从“光泽”看出妈妈因为“我”聪慧和爱书而对“我”的将来有了期盼。 3.示例一:“看见了,看见了”运用反复的修辞,强化了“我”的想象和期待。 示例二:“款款而来”赋予“小书架”人的情态和动作,写出了“我”即将拥有书架的喜悦。 示例三:通过“仿佛”引出“我”的想象,来表现我期待的心情。 示例四:“美丽的家伙”表达了“我”与书架亲昵的感情; 示例五: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即将拥有书架的愉悦心情。 4.“我”在老师家见过书架,迷恋上了它,对它特别期待,而如今终于拥有,所以说“久违”;因为喜欢,想象过它的样子,对它早已熟悉,把它当做珍贵的朋友,故称为“老友”。 5.示例:陪伴我的台灯,从小陪伴我看书、写作业,想我的朋友,在我成功时,分享我的快乐,在我沮丧时,给予我力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事件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然后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作答。这里缺少的两件事分别是:“我”在老师家偶遇书架; 爸爸给我做了一个书架。 2.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事件以及句子内容来分析。妈妈是在听了我自制的“小书架”之后有了这样的表现,表现出妈妈在听了我的描述后,明白了我对书的喜爱,她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但想到家庭条件差无法满足我的小小要求而内疚,所以眼里有了泪花。据此分析揣摩句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题目要求写出两条批注,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赏析。结合句子内容来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用了虚写的方法,都表现了“我”希望得到“书架”的迫切心情,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赏析即可。如“看见了,看见了”使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我”的想象和期待;再如,“款款而来”赋予“小书架”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写出了“我”即将拥有书架的喜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鱼之乐也

(2)不知子矣

(3)

(4)请其本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与惠子的这场辩论的主题是“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B. 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 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4.在庄子与惠子的这一场辩论中,你欣赏的人物是谁?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一日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3)欲济无舟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缺月挂疏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也。(《庄子·逍遥游》)

(6)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8)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八年级(1)班将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语。

(2)请你参照下列活动形式,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个形式。

形式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形式二:

形式三:

(3)与古人对话:请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古诗人,仿照示例与他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示例:刘禹锡,你一生坎坷,风雨中,你依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的豁达与乐观,鼓起了我前进的风帆。

 

查看答案

名著导读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或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与老子并称“老庄。”

B.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这篇文章被清代的张潮选进了他所编写的《虞初新志》。

C. 《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诗人贺敬之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抒发了自己对延安的深情。

D.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属于事理说明文,但它们的说明顺序明显不同。《恐龙无处不有》以介绍恐龙生存的大陆为主,属于空间说明顺序;而《被压扁的沙子》则遁过介绍斯石英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