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不 独...

(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不 独 子 其 子

(2)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不 必 藏 于 己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根据句意句读。(1)句的句意是: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2)句的句意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_____   

_____

男有_____      

讲信修_____

其弃于地也_____

 

查看答案

题目:这正是我想要的

要求: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问题。

稻田里的等待

稻子们高傲地昂着头,稻穗挺立,捏一捏其中的一颗两颗三颗,依然是轻飘柔软,里面空空如也。天气渐渐转凉,本来稻子该是灌浆的时候了,再不灌浆,很可能意味着收成不佳。隔着一条田埂,邻家的杂交稻一丛丛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清清爽爽,散开了谷粒,显得低调而又成熟,相比之下,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周一那天,父亲问我:“我们的水稻不会灌浆,稻穗不低头,我担心可能没有产量。”

不会灌浆,对稻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好几亩稻田,如果都是空秕,这一年花在上面的汗水和心血都会白费。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言辞来宽慰父亲,只好说:“没有关系,我们就顺其自然吧,好好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就可以了。收成的事,也急不来,能收多少是多少。”

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我拿着稻子的照片,去请教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专家说,问题不大——看起来,水稻才刚开过花,还没有到散粒的时候。

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便也这样安慰父亲。父亲说:“那好的,只能等了。”

接下来,父亲每天都会去田间察看,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我。到周三,父亲终于又忍不住了,问我:“邻居家的杂交水稻已经垂下头,颗粒饱满,我把他们的谷粒掰开看了,浆水很多。我们的水稻还依然直立。开花的时间,我们的水稻还比他们要早两天,但我们的还没有浆……我担心,如同去年的黑糯稻。”

周四清晨,父亲又去田间拍了照片,问我:“你觉得,有变化吗?”

我看了十几分钟。虽然稀稀拉拉有几株稻穗已开始散粒低头,可大多数依旧故我,真的像青春期里,那些不知轻重的孩子,只会执拗地挺着脖子,恨不得给他一下子

“好像,还是差不多。”我过了好一会儿,弱弱答道。

沉默好久,我觉得有必要再说一些什么。今年的品种是我定的,我不能让父亲担心太多。我一字一句地斟酌:“爸爸放宽心,我们静观其变吧。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风险和变化,或许会是一种更大的收获。”

这样的话,是我真实的想法,但对于父亲,能算得一种安慰吗?即便算得,这安慰也是空洞的。而且我还没有预计到,这对于父亲信心是否有打击,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有什么会比自己田里没有收成更令人沮丧的呢?

但我又不能问。好在,父亲过了一会儿,还是回复我:“好的。”

几天来,我居然开始默默祈祷。

我常常觉得,草木自有草木福,且由它们去吧。种田种久了,人的狂妄的自信心是会低下来的。低下来,得听稻子的话,听天的话。

我记得年幼的时光里,多少次陪着父亲母亲一起,守在田埂上,守护涓涓细流流进自家田畈;也曾拿着脸盆,在小小一方池塘里舀水入渠,为久旱的稻田送去甘露。当然更不会忘记,农忙时节割稻和插秧,怎样地挥汗如雨,累到像一条只会伸出舌头喘气的中华田园犬。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劳作里,人变得敬畏。种田人常常不明白,这世上有些人的不可一世,是从哪里来的。

面对一块稻田,我和父亲都有变化。父亲慢慢理解我,知道我们期待的收成,其实不只是稻谷。劳作本身,即是收获。即使是一把空稻,对我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我们每一次的尝试和创新,所需要承受的失败风险,不正是其应有之义吗?时间长了,种了一辈子水稻的父亲,终于慢慢学会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会低头的水稻才有收成,今日我们离开城市回到水稻田,低下头,也是在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脚下的世界与生活。我们这一季的水稻品种,是沈博士研制的新品,一种长粒粳稻,与我们故乡南方历来种植的籼稻很不一样,首先生长时间就不一样——这也便是为什么,一埂之隔的邻居家的水稻已经散粒结实,而我们的稻穗还带着稻花,仍执拗直立——当然,我们是后来才知道这一点,因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家的水稻田的稻穗,终于也日渐一日地低下头来,慢慢地显出成熟与内敛。

秋天快到了,我们就在这样的时光里,耐心等待稻子成熟。

《人民日报》(2017年9月13日,有删改)

1.作者在等待稻子成熟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焦虑不已  _________ _________ 耐心等待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然稀稀拉拉有几株稻穗已开始散粒低头,可大多数依旧故我,真的像青春期里,那些不知轻重的孩子,只会执拗地挺着脖子,恨不得给他一下子。

3.本文反复写父亲焦虑我家的稻子不灌浆,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题目“稻田里的等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问题。

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①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②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③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④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⑤“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⑥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3日有改动)

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请列出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先生们,我会说法语、英语、德语和拉丁语。我本来可以在我们初次会见的时候回答你们,不过我想先认识你们,然后再考虑。你们把事实经过复述了四遍,内容完全相同,这使我肯定了你们的身份,我现在知道,偶然的机会使得我碰见了负有出国作科学考察使命的巴黎博物馆生物学教授彼埃尔·阿龙纳斯先生,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北美合众国海军部林肯号战舰上的鱼叉手。”

我点点头,表示同意。他向我提的不是问题,我没有必要回答。这人说法语一点不费力,没有任何土音。他用的句子很正确,词汇很恰当,说的话流畅通达。可是我总感。觉不出他是我的法国同胞。

他继续说下去,他这样说:

……

“这不是故意的。”我说。

“不是故意的吗?”这个人把声音提高了一点回答,"林肯号在海面上到处追逐我,难道是无意的吗?你们上这艘战舰,难道不是故意的吗?你们用炮弹轰我的船,难道不是故意的吗?用鱼叉打我的船,难道也不是故意的吗?”

1.文段中第一段中的“我”的名字是________,谁用鱼叉打他们的船________

2.“我”既然会说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四种语言,为什么第一次见面时,我却佯装听不懂而不予回答?

3.请联系整部作品,写出“我”的三件事及其表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