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晏殊《洗溪沙》)
(3)浩浩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笔力千钧,描绘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请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甲)
“汤姆,汤姆,我们迷了路!找不着路了!永远也走不出这个鬼地方了!真是的,我们当时干吗不和别的伙伴一起走呢!”
说完,她一下子瘫在地上,大哭起来,这下子吓坏了汤姆,他以为她快要死了,要不然就是要发疯了。他坐在她旁边搂着她。她紧紧地挨着汤姆,脸贴在他怀里,一古脑地诉说她的恐惧,连后悔都来不及了,这声音传到远处变成了嘲笑,回荡在通道里。汤姆求她再打起精神来,可她说不能。于是汤姆开始了自责,骂自己不该把她弄到这种不幸的地步。这一骂倒有了好效果。她表示要努力抱定希望,只要汤姆不再说这种话,她愿意跟汤姆一起闯关,因为要说谁有错的话,她自己也不例外。
这样他俩又开始往前走,漫无目标地胡乱走——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往前走,不断地往前走。不久,希望又开始复苏——它没有什么理由,很简单,只是因为希望的源泉还没有因时间和失败而消失时,它自然而然地要复苏。
过了一会工夫,汤姆把贝姬的蜡烛拿来吹灭,这种节约意味深长,言辞是多余的,不用多解释,贝姬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她的希望又破灭了。她知道汤姆口袋里还有一根整蜡烛和几个蜡烛头——但他必须节约着用。
(乙)
总之,所有这些,我都没有想过。当时,我只是一心一意想乘上小舟渡过海峡到达对面的大陆上。我认为,自己目前的处境是世界上最悲惨不过的了,除了死亡,任何其他不幸都比我目前的境况强。我想,只要一上大陆,我就会得救;或者,我可以像上次在非洲那样,让小舟沿海岸行驶,一直驶到有居民的地方,从而可以获救。而且,说不定还会碰到文明世界的船只,他们就一定会把我救出来。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死,一死倒好,一了百了,种种苦难也算到了尽头。请读者注意。我当时心烦意乱,性情急躁,所以才产生了上述种种想法。而我之所以心烦意乱,性情急躁,是因为长期以来生活一直不顺利,加上最近我上那条遇难船后感到万分失望,因而心情更加烦躁不安。因为我原来指望在船上能找到一两个活人,这样我总算可以找到说说话的伴侣,并可从他们那儿了解一些情况,譬如我目前究竟在哪里,有没有脱险的可能等等。这些都是我冒险上船所迫切追求的目的,可是结果一无所获。所有这些都使我头脑发昏,感情冲动。在此之前,我已心情平静,只想听天由命,一切凭上天作主;可现在,心情怎么也安定不下来了。
我仿佛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整天只想着怎样渡海到对面的大陆上去。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简直使我无法抗拒。
1.概括甲、乙两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2.乙文中的鲁滨孙发现自己脱险无望之后,他做了些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依据选段,适当联系原著情节,概括两文主人公遇险的经历,谈谈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仍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目一:艳阳高照
题目二:请依照下列提示,自选角度,自命一个含有“走”和“路”的题目。
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台湾诗人席慕蓉说:“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文学文本阅读:
无名母亲
张平
①我带母亲去医院看病,要打针,吊四瓶点滴。打针的人真不少,注射室里几乎座无虚席。医生插好针头,就叫我和母亲到走廊去。走廊里贴墙放着两排椅子,我把药瓶挂在高处,让母亲坐在椅子上。
②在我们对面的椅子上,坐着一位农村妇女,年近四十,也可能只有二十多岁,因为她的脸黑黑的,皮肤也粗糙,很难估计年龄。女人不但脸黑,长得也不好看,尤其是嘴巴,牙齿太突,嘴唇太短,即使闭着嘴,也总有两颗牙齿露在外面。她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白白胖胖的。这么黑的母亲,竟能生下这么白的孩子,真是奇迹。孩子最多只有一岁,还没学会说话,但会哭会笑。这对母子的上面也挂着药瓶,药瓶连着管子,管子连着针头,针头插在小男孩的额角上。可能是小孩手上的血管不显眼,医生常在小孩的额头上打针。
③我和母亲坐下一会儿,小男孩就哇哇直哭,还使劲挣扎。女人一边用手护着小孩头上的针管,一边把嘴贴近孩子的脸,叽叽咕咕地逗孩子玩。我正担心她吓着孩子,那孩子却咯咯地笑了,还抬起小胖脚,兴奋地拍打椅子。也许在这个小孩子的眼里,母亲的叽叽咕咕,就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母亲唇短牙露的嘴脸,就是人间最美的容貌。
④小男孩一兴奋,就往母亲的怀里拱。女人撩起衣服,大大方方地给儿子喂奶。她喂着孩子喊:“医生,药水完了。”一个护士过来,给小孩换一瓶药水,忽然惊叫说:“不准在这里小便!”原来小家伙一边吃奶一边撒尿呢。女人毫不迟疑地一伸手,用手掌接住儿子的尿。护士把远处的痰盂踢过来,女人接满一手,倒到痰盂里。
⑤快下班时,母亲才滴完一瓶。我要回家给放学的女儿开门,就把母亲托付给护士,又叮嘱母亲:“有事你就喊医生,我尽量快点来。”
⑥等我重新回到医院时,对面那个乡下妇女和她的孩子已经走了。我问母亲刚才有什么事吗。母亲说:“没什么事,就是上了一次厕所。”我问母亲是怎么上厕所的,母亲说:“对面那个小孩刚好滴完,那位大姐就一手抱孩子一手帮我提药瓶,陪我去厕所。”
⑦注射室和走廊里都有许多两手空空的人,没想到关键时候帮助母亲的,却是这位抱着孩子的女人。
⑧我问母亲知道她是哪里人。母亲说:“她是长坪人。”
⑨长坪是全县最偏僻的一个乡,在大山里。
⑩我又问:“她叫什么名字?”母亲说:“不知道,她没说。”
(11)不知为什么,我心头有些隐隐作痛,眼眶发热……
(12)转过身,我紧盯着女人和孩子坐过的椅子,椅子上仍有一处湿漉漉的印迹,那是从那女人的指缝和手掌边沿漏下的儿子的尿液的印迹……
(13)我突然想,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照顾我的吧?可我的记忆中已经没有这样的印象了。别的母亲,也都是这样照顾儿女的吧?你们还记得记得母亲伸手接尿这种感人的动作吗?
(14)我赶紧搀扶好母亲,慢慢地向走下楼梯……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2.小说第②段为什么描写农村妇女的外貌?
3.品味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女人一边用手护着小孩头上的针管,一边把嘴贴近孩子的脸,叽叽咕咕地逗孩子玩。
(2)不知为什么,我心头有些隐隐作痛,眼眶发热……
4.赏析小说结尾(第(13)和(14)段)的妙处。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知者乐水①
子贡问曰:“夫识者何以乐水也?”子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②而行,不遗小间③,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④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诗》云:“思⑤乐泮水⑥,薄采其茆⑦,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说苑·杂言》
(注释)①知:通“智”,智慧;乐:yào,喜欢。②理:地势。③间:缝隙。④淑淑:水清澈的样子。⑤思:发语词。⑥泮(pàn)水:水名。⑦茆:水藻,水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遗小间/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深不可测/夫大国,难测也
C. 鲁侯戾止/鸢飞戾天者
D. 乐水之谓/以乐其志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
3.选文最后引用《诗》中的诗歌描述了什么场景?引用在此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波色乍明(______)
(2)然徒步则汗出浃背(______)
(3)恶能无纪(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B.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回应首段,既肯定自己冒寒出游,又对“城居者”不知大好春光来临表示惋惜。
C. 本文主要从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描述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
D. 本文和《与朱元思书》一样,主要表达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和淡泊名利、厌恶官场、避世退隐之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