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处处是课堂。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它...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处处是课堂。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它们伴随我们成长,给我们启发和教益,让我们变得成熟并充满智慧。

请以“生活处处是课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写出真情实感,中心要突出,详略要得当;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例文 生活处处是课堂 生活,不是烈性的伏特加,不是婉约的女儿红,而是一杯浓浓的红酒,唯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醇香;生活,不是甜蜜的酒心巧克力,不是丝滑的牛奶巧克力,而是一块微微苦涩的黑巧克力,唯有慢慢咀嚼,才能感受其中的香甜;生活,不是无味的柴米油盐,不是浓烈的喜怒哀乐,而是一本没有文字的书,一场没有剧本的戏,一个没有老师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上,我读懂了特殊的文字,理解了其中的奥妙,明白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 为了美化家庭环境,妈妈在客厅里种了一盆花生苗,这花生苗不像那些名花名草一样娇贵,即使我们全家人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它,任它在水瓶里自生自灭,它也能够生长迅速。当一天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去看它时,那些花生已经抽出了嫩嫩的绿芽,像初生牛犊一般不畏困难奋力地长着,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势喜人的花生苗已经蹿得老高,然而,一丝丝担忧也渐渐浮上心头:看这些花生苗的长势,只要一两株便能将水瓶狭小的瓶口堵死,而妈妈却在水瓶里放了好几颗花生,这些多出的花生该何去何从呢? 下一次去看花生苗,已经是三四天以后,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花生苗的生长速度仿佛在突然间快了许多,有一株已经冒出了瓶颈,像一名英勇的战士一样昂首挺胸,一往无前地冲了出来,而其它的花生苗则让人惋惜,要么在瓶颈处徘徊,要么被其它的花生苗挡住了出路,还有的弯着腰,低着头,垂头丧气地被“囚禁”在水瓶中动弹不得。更加令我感到那以置信的是,那株唯一冲出瓶口的花生苗却不是所处位置最好的,处在水瓶的侧边,而那处在水瓶正中央,生长最易的一株苗反而没有在对抗中占得上风,这惊奇的一幕引起了我的深思:这株花生苗是如何在众多先天条件比它好的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我不得而知,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没有勇气和努力,哪有这样出人意料的反败为胜呢?虽然它的位置不好,但它却执着地沿着45度瓶壁生长;虽然它的环境不好,但它却努力地吸收光和空气;虽然它的条件不好,但它却用难以想象的拼搏与奋斗杀出一条求生之路,让那些先天条件比他优越的花生苗不得不俯首称臣。在冲出瓶口一刹那的喜悦之前,迎接它的一定是痛苦和艰辛,然而,因为有勇气,它勇敢且淡然地接受了逆境的现实,因为有努力,它顽强地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逆境中获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蜕变与重生! 此时此刻,看着花生苗高耸的样子,它的灵魂也在我的眼中变得高大了起来。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植物怎么会有意识,又怎么会有勇气呢?而我要义正言辞地反驳他们,虽然上帝在创造万物时剥夺了植物的意识,却没有剥夺他们内在的灵魂,它们也像人一样,被赋予了在逆境中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正是它们,为我上了鲜活的一课,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勇气,是在逆境中不变的信念,在艰辛中执着的追求。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生活处处是课堂”。“课堂”是什么?一般概念上的理解就是指“学校学习知识的教室”,往“深处”和“广处”挖掘还可以理解为: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增长智慧和才干,能给心灵以净化,思想以启迪的“某人”“某事”或“某地点”。如“家庭”“学校”、“阅读”、“音乐”、“自然”等。“生活处处是课堂”表明这不是学生平常上课时的课堂,应该是指给人以教育,使人得到磨炼的“某人”“某事”或“某地点”。选好材料以后,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确定切入口,最好从自己亲历的一些小事入手,这样容易,以免出现“泛泛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传递

(1)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2)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3)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分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4)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 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竞睡着了。

(5)真是个好孩子! 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 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6)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 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7)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8)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9)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爱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7) 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3.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最后一个鸡蛋

整个鸡家族都不甘心自己在地球上的地位——任人宰割,供人食用。

鸡家族的有识之士早就想摆脱鸡家族的困境,但每次都以鸡的失败告终,人类大获全胜。

鸡王决定在本世纪末之前扭转鸡家族的处境,他召集幕僚想办法。

“要想让人类放弃吃鸡很难。”一位幕僚说。他曾经用十斤鸡蛋收买了人类中一位写东西的人,让他在报上写文章说,吃鸡容易患癌症,可人类照吃不误。

“依我看,人吃咱们并不是因为恨咱们,而是说明他们离不开咱们。”另一位年纪大一些的幕僚说。他曾经发明过鸡瘟,但被人类用药物治住了。

“有道理。”鸡王点头,示意这位幕僚继续往下说。

“大王下一道圣旨,命令所有母鸡停止下蛋,保准人类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对待咱们了。”幕僚建议。

“停止下蛋?”鸡王吃了一惊,这可是断子绝孙的举动呀。

“没有鸡蛋,就不会再有新的鸡出生,光一点,就够人类伤脑筋的。”幕僚说。

鸡王点点头。五分钟后,鸡王向整个鸡家族下达了圣旨:停止下蛋。

当人类发现全世界所有的母鸡都不下蛋了时,地球上只剩下一个鸡蛋了。

人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人们将不再有鸡肉吃,不再有鸡蛋吃。

科学家们想尽一切办法动员母鸡们恢复下蛋,什么音乐刺激法,红外线紫外线这线那线照射啦,遗憾的是母鸡们不为所动。不管科学家们想出什么绝活儿,她们就是不下蛋。

人类专门为此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会议的结果是制定了一部关于保护珍贵动物——鸡的法律。鸡终于改变了卑微的地位,加入进珍贵动物的行列。

人们以拥有一只鸡为荣,狗和猫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公园里时常见到牵着鸡散步的达官贵人。一只鸡的售价已高达上千美元。

科学家们研制的延长鸡寿命的药物刚问世就被抢购一空。有几个国家的国旗上出现了鸡的图案,经营炸鸡的快餐店统统倒闭,老板不是跳楼就是离婚,这一切都因为母鸡不下蛋了。

地球上惟一的那个鸡蛋更是价值连城,光是守护它的军队就有两个旅之多。这个鸡蛋的妈妈是最后一个听到鸡王的圣旨的,当时她正在下蛋,想把这个蛋退回到肚子里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她成了地球上惟一的鸡蛋的母亲。

她因此身价百倍,人们将延续鸡的生命的期望寄托在她身上。人们把最好的食物给她吃,为她建造了超豪华住宅,还让她上报纸上电视上电影。

鸡王的臣民们不再被人类杀戮,不再供人类食用,人类视他们为珍宝。鸡王满意了。

那个惟一的鸡蛋的母亲的显赫地位渐渐引起了鸡家族成员的注意,他们羡慕她嫉妒她。

同样是鸡,为什么她住的房子比同类的好?为什么她的食谱比同类的高级?为什么她能上电视还享有鸡皇后的称号?就因为                                   

没人甘心比同类活得差。于是,在一个上午,一只母鸡违抗鸡王的圣旨,她公然下了一个蛋。这只母鸡立刻成为全球新闻的焦点,她的待遇立即超过了那只“鸡皇后”。

鸡家族受到了强烈的震动。紧接着第三个鸡蛋出生了。

第四个鸡蛋问世了。第五个鸡蛋诞生了。第六个鸡蛋降临了。

鸡王感到大事不妙,他连降圣旨制止母鸡们下蛋,但他已经控制不了他的臣民了。

所有的母鸡都想当鸡皇后,所有的母鸡都想比别的鸡活得好,她们玩命地下蛋。

保护鸡的法律取消了,鸡又重新出现在餐桌上,没人牵着鸡逛公园了。

鸡王想再发一道不下蛋的圣旨,幕僚进谏劝住了他。幕僚说:“没有必要。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对付鸡不下蛋的办法。”

1.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两处划线词“这样”与“这一点”指代的内容。

2.根据语境,补写出文中横线上的内容。

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末幕僚所指的人类“对付鸡不下蛋的方法”。

4.这是一篇童话寓言故事。请联系现实,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漫漫”、“龙钟”分别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鲁肃寻阳/人非圣贤孰能无

B. 往事耳/大兄何事之晚乎

C. 以军中多务/不劳苦

D. 自以为大有所/精求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既指出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愿为鞍马《木兰诗》________

(2)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________

(3)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骑”!《卖油翁》________

(4)徐以酌油沥之《卖油翁》________

(5)朔气传金柝《木兰诗》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