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清明节是节气和节日合二为一的日子,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为了进一步了解清明节的民...

清明节是节气和节日合二为一的日子,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为了进一步了解清明节的民俗,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话说清明节”的语文活动,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不少相关材料。你能从下面诗歌中选取一首或一句进行改写吗?或改编为剧本,或还原画面,或通过联想想象,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不少于150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回家祭祖,老天也格外地伤心,“眼泪”落个不停,到处都烟雨蒙蒙,给这个令人悲伤的节日增添惆怅的气氛. 路上的行人满面哀伤,行色匆匆,几乎丢魂落魄. 这时的杜牧也行走在路上.他同样满面惆怅,想起别人都急忙忙回家祭祖,自己却身在异乡,和亲人天各一方,无法团聚,一时忧愁无法排解. 走着走着,杜牧便想找个酒馆喝点酒,以便借酒浇愁.这时,不远处过来一位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便上前问道:“请问,小朋友,你可知道哪儿有酒店吗?” 牧童用手指了指远处,说:“那儿,杏花村里有一家酒馆.” 诗人杜牧抬头望去,只见远处有一座美丽的村庄,那儿开满杏花——那就是杏花村. 杜牧在酒店喝到酒酣耳热的时候,不禁诗兴大发,叫小二拿来纸笔,悬腕挥毫,写下了《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改写的一般方法是:先要认真领悟原诗文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节,这样改写起来才胸有成竹。然后确定怎样取舍材料和组织材料,不妨先拟出提纲,以便心中有数。人称和语言的运用,也要恰当处理。本题作答选择一首自己最为熟悉的诗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或改编为剧本,或还原画面,或通过联想想象,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都可以。不管改写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体裁和形式,要尽量忠实原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三棵树

叶辛

窗外有三棵树。

三棵水杉。

那是在我插队落户的年代就熟悉的树种。贵州黔东南的苗寨侗乡,放眼远眺,连绵无尽的山山岭岭上全是郁郁葱葱的杉树林。尤其是锦屏县的十八年杉,树干通圆挺直,树枝朝着四侧延伸。成材以后,伐倒在地,滚落山坡,到河滩地上扎成简易的筏,顺着一泻千里的清水江,运送到省外去,运送到沿海大中城市去。

从幼苗到成材,看够了杉木生长期的种种形态和面貌,也就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了。

只是,窗外的三棵树,天天陪伴着我,用它悦目的绿,以它摇曳的树枝,显示着它的存在。每日的清晨或是没睡的夜晚,来到阳台上开窗关窗,我总要情不自禁地端详它们几眼。久而久之,不但看出了感情,还看出了一些过去在偏远山乡没读到的意味。

盛夏的烈日里,无风,它们是纹丝儿也不动的,仿佛它们也像我一样懂得动了容易出汗。狂风暴雨中,它们忍受着风雨的抽打,颤抖着东摇西晃地躲避着。惹得我多次想象着该怎样使它们少受伤害。

记得,我当初搬进新村的时候,三棵树都只有二层楼那么高。站在阳台上或是里屋的窗户边,我能清晰地看到三棵树的树冠,尖尖的细嫩的时常还是不那么挺直的树冠。几年时间里,它们直直地往上蹿,蹿得和三楼的窗台一般高了,蹿得接近四楼的阳台了,蹿到四楼窗户边了。随着它们的个头往上长,它们的主干也在粗壮起来,挺直起来,而朝着四周延伸的枝叶,更是尽可能地向外张开,就如同一把把使劲撑开的绿伞。

但是,我很快发现了,三棵树虽然挨得那么近,沐浴的是同样的阳光雨露,可生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仿佛都是15岁的少年,在一个班上,有的长得人高马大,足有1.80米,而有的个子矮小,乍眼看去活脱还是小孩。

我开始寻找它们生长不一的原因。

这是不难发现的。长得最高最壮的那棵树,占尽了天时地利,它离我家的窗户最远,却离新村拐弯的十字路口最近。风拂过来,最先享受凉爽的,是它;太阳升起来,最先照耀到的,也是它。因为挨近十字路口,周围再没其他的树遮挡,它的枝干树叶也伸展得最为潇洒自在。

挨下来是中间那棵树,它不如前头那棵长得高,枝叶的舒展也不如前头那棵自由自在,它的旁边还栽着一棵玉兰树,和它争夺着土壤的养料、水分和光照。前头那棵树蹿得越快,长得越高,枝干树叶伸开得越舒展,它就生长得越慢。

当然,生长得最慢最矮小的,是第三棵树,也是离我家窗户最近的那棵树。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候,都照不到它。斜斜的阳光辐射,都让它前面的两棵水杉和一棵玉兰树遮挡住了,吸收去了。只在太阳当顶的时候,它才能公平地得到阳光的亲吻。由于它离楼房太近了,一楼院子的围墙妨碍了它往里面的发展。而沿新村道路那一侧,又让第二棵树和玉兰树挡住了去路。

故此,我搬来时长得一般高的三棵树,三棵同宗同族的水杉,在我居住了几年以后,成了自高而低、自大而小的三棵树。

在窗户边远眺,在阳台上读书,抬头看见这三棵树,我总像看着一道风景,甚至还为三棵树列成一排,树冠由高向低倾斜的线条而发出赞叹。起风了,三棵树一齐婆娑起舞。变天了,三棵树同时摇头晃脑,发出飒飒的响声。

总是生长得最高最北的树最先有动静,表现出的形态也最为洋洋自得。

我时常忖度,这一道有序的三棵树的风景,会很长久地陪伴着我,陪伴着我的家。

可这仅仅是我的愿望和想象。

那是一个风雨之夜,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响,我听到窗外响起一声霹雳。很惊心的,

把我从梦中惊醒。听明了是在下暴雨,我又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醒来,雨过天晴,是清新明朗的早晨。我们习惯地打开窗户,窗外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

那棵长得最远最高的水杉,被拦腰折断,劈倒在地,尖嫩的树冠埋在树丛中。那样子活像一个壮汉佝偻着腰跪倒在地呻吟。

我想起了昨晚那声惊雷,随之听到的其实不是霹雳而是水杉主干被拦腰折断时的惨叫。完了。

这棵占尽了天时地利之先,平时最先得阳光雨露滋润生长得也最为令人欣慰的水杉,看来是成活不了了。

但它活着,一枝细嫩的树冠,从被劈断的粗壮的树中央长出来。弱不禁风地往上试探地长着、长着,竟然从最初的半尺长,长到一米多高。在这一缓慢得犹如嫁接上去的重新生长过程中,旁边的第二棵树蓬蓬勃勃地往上蹿了起来。没有了遮拦,没有了阻挡,现在是它占尽了天时、地利之先了,现在是它最先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了。看得出它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跳跃般地往上蹿了。蹿得树干挺直,蹿得枝叶舒展。不用说,现在是它的形态最为潇洒最为诱人了。而挨着它的第三棵树,也在不动声色地生长着,虽然不如它蹿得高,伸展得自在如意,但它那形态,同样地惹人注目。

六年过去了,三棵树还在生长。中间那棵长得最高最壮,一左一右各有一棵树陪伴扶持着,它还长得最为挺直。原先最瘦弱矮小的第三棵树,如今名列第二。它的树干挺直却不粗壮,它的枝叶伸展却不能无拘无束。而原来长得最为结实粗壮、高挑挺拔的头一棵树,现在看上去总有些别扭,它的下半截是粗圆挺直的,而在被折断的横面上长起来的上半截,显得过于纤细,过于柔弱,一眼看去,我常常觉得它活像个鹤脖子。

窗外的这一道风景,又能维持多久呢?我时常想。

窗外有三棵树。

三棵水杉。

1.联系上下文,按括号内的要求品味下面句子。

看得出它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跳跃般地往上蹿了。蹿得树干挺直,蹿得枝叶舒展。(作者此处连用三个“蹿”字,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用了相同的两段话:“窗外有三棵树。三棵水杉。”请你分析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你最愿意做这三棵树中的哪一棵树?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述,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9分)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图)

    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4分)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2分)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3分)

 

查看答案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惊错:__________________          (2)鼠何老虫:__________________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意思: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意思: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C.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意思: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竹器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他仍安然自若。

D.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意思:烟雾都很干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一样的颜色。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怀氏民欤  虽有千里    B. 执策临之  鸣之不能通其意

C. 为号焉  书假余    D. 每假借藏书之家  祇辱奴隶人之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