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学校开...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学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示例: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或:24~29岁的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意思对即可) (2)示例:封存着时代的场景 传承着遥远的文化 (3)示例: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宽大的胸怀和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材料二图以“‘见字如面’受众调查”为陈述对象。找到“年纪”和“比例”项目,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的结论。(2)此题可结合一个熟悉的名著来解答,注意体现自己的收获,这样就能更好地诠释“阅读的力量”这个概念了。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名著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名著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即符合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结合小说《骆驼祥子》的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1)小说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一步步  走向毁灭的贫苦女孩_________,等等。

(2)下列有关“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虎妞掏钱买车②虎妞假装怀孕③虎妞“下嫁”祥子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依照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可以把文章大致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B. 四种文学样式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C.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其中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D.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市确定精准贫困户的条件为: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低于3760元的农户,都可以申请成为精准贫困户。

B. 做,是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C. 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基础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D. 风景名胜遍布全国各地,我市有以石窟见长的麦积山,有以山水见长的武山水帘洞……难以枚举。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部分网络移动支付机构内控薄弱,出现了客户资金被非法挪用。

B. 因为只运货,不送人的原因,天舟一号被形象的称为“快递小哥”。

C. 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羊儿成群,为制作羊皮筏子提供了充足原料。

D. 食品谣言的存在,不仅是民众相关知识的贫乏,而是食品安全焦虑的体现。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地势高,能见度也特别高,远近景物历历在目

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经过14年的建设,黄河风情线独具特色的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D. “兰州玫瑰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特别是开幕那天,游人鳞次栉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