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B.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C. 《论语》是记录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编写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大学》、《中庸》和《春秋》并称为“四书”。

D.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根据自己知识积累。分析选项中的错误即可。A项正确;B项正确;C项不正确,“四书”应为:《论语》《孟子》和《大学》、《中庸》;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词》)

(2)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5)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_______________,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人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抒发追求理想时自信、执著的情怀。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的诗句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美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查看答案

请以“你有属于你的光芒”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七年级(1)班将开展以“过有意义的生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了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生日观,班级准备邀请该校王校长12月20日上午九点到班级做报告。作为班长,需要你去邀请王校长来参加活动,你该怎么说?请写出你邀请的话语。

2.某同学生日到了,请你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处再写两句话,作为送给他的生日祝福。

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领略鲜花的娇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祝您有一个特别的生日!

3.下面是对该中学100名学生调查的统计表,根据表内资料回答问题。

知道的程度

知道父母生日

知道好友生日

知道偶像歌星生日

完全知道

31人

76人

92人

知道一点,但不完全

46人

18人

5人

完全不知道

23人

6人

3人

 

①从这份调查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针对表中存在的问题,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查看答案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1.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2.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⑴悄悄告诉:

⑵据《汉书》记载:

3.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