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射于家圃 (____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
(3)及守荆南回(___________)
(4)杖之(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尔安敢轻吾射 / 安能辨我是雄雌 B. 但微颔之 / 但当涉猎
C. 睨之,久而不去 / 旦辞爷娘去 D. 但手熟尔 / 尔安敢轻吾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汝先人志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5.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综合性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提出了“中国梦”,他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号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1)请你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梦”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中国梦”的内涵,说说你的“梦”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肚中有了点食,他顾得看看自己了。身上瘦了许多,那条破裤已经脏得不能再脏。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地进城去。不过,要干净利落就得花钱,剃剃头,换换衣服,买鞋袜,都要钱。手中的三十五元钱应当一个不动,连一个不动还离买车的数儿很远呢!……
(1)文段节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2)请联系原著内容,简要说说祥子手中三十五元钱的来历。
根据提示默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的《竹里馆》中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岑参的《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要求,改正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的错误。
“五四”青年节前夕,①为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青年人的责任意识,②幸福社区举行《青春与责任》主题演讲比赛。③大学生周思宇演讲时虚情假意,激起现场阵阵掌声。最后,经组委会评选,周思宇同学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
(1)第①处有语病,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处标点使用有误,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处成语使用不恰当,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