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父爱的盔甲 邓迎雪 ⑴我们单位新来的养花师傅是一个怪人。 ⑵他看上去约莫有四十来...

父爱的盔甲

邓迎雪

⑴我们单位新来的养花师傅是一个怪人。

⑵他看上去约莫有四十来岁,个子不高,又黑又瘦,平日里话不多,整天阴着脸,好像有着沉重的心事。有时闲暇之际,同事们坐在田间地头拉家常,他则蹲在一边,头低着,一支又一支地抽烟。

⑶我原以为我和这个怪人会像陌生人一样平静相处下去,没想到,有天,我和他发生了争吵。

⑷事情的起因本来是一件小事。那天下午,我因为家里有事,忘了给菊花浇营养液。这件事被他发现了,第二天一上班,他劈头盖脸地冲我就是一顿训斥。

⑸我向他解释,他还是不依不饶。我有些生气,赌气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次没浇吗?”听我这样说,他顿时火冒三丈,瞪着眼睛,提高嗓门,大声说:“你还有没有一点敬业精神了?再这样下去,今年这花要是开不了,全都是你的责任!”

⑹我和他大吵起来。

⑺从此,我对这个脾气古怪、暴躁的人厌恶极了。

⑻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⑼那天,我和他一起在花田里忙碌,他的电话突然响了。

⑽他接通了电话,一开口,就让我大吃一惊。只听他的声音像调了蜜,透着无比的谦卑和柔和:“张老师,您好您好!我是梦帆的爸爸。”

⑾原来是他儿子的老师打来的电话,怪不得这样热情。

⑿电话那边不知说了些什么,他的声音忽然变得欣喜、激动。也许是这喜悦太突然,他有些语无伦次:“我这孩子不争气,老是不断犯错。他这次旷课那么多天,还不听从批评,简直是无法无天!我和他妈这阵子都气得不得了,快愁死了,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学校开除他。我真是太感谢您和学校了,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我这就告诉他,让他明天来学校上课,真是太谢谢了!”

⒀原来他的儿子在学校犯了错,现在老师宽大处理,让他回来上课。

我继续看向他,只见他像个态度极其认真的小学生,一迭声地在电话里答应着什么,眼角、眉梢绽着浓浓的笑意,脸上的表情舒展多了。

⒂接完老师的电话,他走到一边,低头拨电话。

⒃“帆他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刚才张老师告诉我,学校同意让帆回校上课了,咱们不用担心,帆不会被开除了”,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抬起手,抹了把脸,停了一会,继续说:“我们以后要多用心管教他,可不能再放任自流了,尤其是你,可不能再娇惯了。”

⒄打完了电话,他坐在田边,嘴角噙着微笑,一动不动地望着眼前的花苗。

⒅发了一会呆,他又拨通了一个电话。

⒆“小帆,学校让你明天去上课,”他的声音里有一丝强压下来的欣喜,又有一种努力想表达的威严,“你要好好珍惜学校给你的这次机会,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上学后,要多请教老师和同学,抓紧把耽误的学习给补上去。”

⒇完全是一副严父的口吻。

(21)那天,他的心情明显比以前好了许多,脸上的愁容消失不见了,我甚至听见他在花田里悄悄哼起民谣。看着他消瘦孤独的身影,我忽然对他这一段时间来的冷漠和急躁释然了。

(22)我无意中看见了他生活里的另一面,在他看似坚硬的阴冷的盔甲背后原来深藏着一位父亲的无奈和脆弱,以及敏感又深沉的慈爱。

(23)爱是到达心灵最近的距离,我决定原谅和他以前的种种不愉快,只是不知,他的儿子有没有懂他的那颗心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表坚硬阴冷的“他”,内心却蕴藏着无奈、脆弱、敏感和深沉的慈爱。

B. 文章叙述“我”和“他”争吵的事,主要是为了体现“他”脾气古怪暴躁。

C. 第(15)段“接完老师的电话,他走到一边,低头拨电话”是个过渡段。

D. 第(21)段的“脸上的愁容消失不见了”与前面“整天阴着脸”相互照应。

2.通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以展示“我”对“他”的情感变化。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14)段画线的句子。

4.文章以“父爱的盔甲”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删除?为什么?

 

1.B 2.厌恶释然原谅(理解) 3.运用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接电话时的样子,体现他欣喜、激动的心情. 4.“父爱的盔甲”采用比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写出父爱的特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文章的主旨。 5.不能。最后一段不仅表明了“我”的态度,升华了文章主旨,而且运用问句引人深思,收到意犹未尽的表达效果。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叙述“我”和“养花师傅”争吵的事,主要是为了体现养花师傅敬业精神,不是表现“他”脾气古怪暴躁。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本题答案可从7、21、23段中筛选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晋武帝①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在陵云台上坐,卫瓘在侧,欲申其怀②,如醉跪帝前,以手抚床曰:“此坐可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

【注释】①晋武帝,即司马炎。②申其怀:申诉自己的心意,在这里指劝说晋武帝废掉太子司马衷。                               

(节选自《世说新语·规箴》)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知不如徐公美________    (2)王之甚矣__________

(3)帝在陵云台上坐________    (4)如醉跪帝前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B. 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C. 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D. 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

4.邹忌和卫瓘的劝谏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

 

查看答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怀古诗。通篇三问三答,既层次分明,又互相呼应,同时又巧妙地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借古讽今,述志抒怀。

B. 上阙“悠悠”与下阙“曹刘”形成前后对照、呼应,表达作者不甘心像曹操、刘备一样,如同长江流水一去不复返,不能名垂青史。

C. “满”和“望”两个字用得极为传神,其中“满”字既交代了“望”的结果,又与作者心之所往形成鲜明的反差,揭开了词人胸中的郁积,使其不禁兴起了对“千古兴亡”的感慨。

D. 全篇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侵略面前的不抵抗和昏庸无能,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2.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阙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甲】    (A威胁  B要挟)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①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zhuā ěr náo sāi②,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乙】    (A垂头丧气  B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时节“行有余力”便可以点起一支烟,或啜一碗茶,静静地欣赏对方的苦闷的象征。

(1)给①处加点字注音,根据②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从括号里选择符合语境的选项填入甲、乙两处的横线上。

甲: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旧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B.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作者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家、文学家刘向。

C. “诉衷情”、“南乡子”、“满江红”、“朝天子”都是词牌名。

D. 《想和做》和《最苦与最乐》都是议论文,而《背影》和《纪念白求恩》都是回忆性的叙事散文。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遥望是君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征》)

(3)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5)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____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6)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鲁迅《风筝》)

(7)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借《三国志》中的典故慨叹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秋瑾《满江红》中,引用《史记》故事喻指冲破家庭牢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