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所谓伊人, ___________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所谓伊人, ___________    。    (《诗经•蒹葭》)

(2)日月之行,___________    。    (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    。    (李贺《雁门太守行》)

(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    。    (李商隐《无题》)

(6)___________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7)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    。    (晏殊《浣溪沙》)

(8)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9)子夏曰: “___________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10)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    ,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

(11)《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2)若出其中 (3)会当凌绝顶 (4) 塞上燕脂凝夜紫 (5)蜡炬成灰泪始干 (6)不畏浮云遮望眼 (7)似曾相识燕归来 (8)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9)博学而笃志 (1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绝”“塞”“阙”“做”“幽”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遇见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它是一片毫不起眼的叶子。整整一个夏天,它以自己的本色隐没于大树的盛装之中,给炎热的日子平添上一抹绿意。可是,如今秋天到了,在瑟瑟风声中,它日渐干枯。模样也变得愈来愈难看了。终于有一天,它从高高的枝头飘落到了地上。那一刻,它不由得发出最后一声叹息:“唉,可悲的命呀,现在我一无用处了!”恰好那时,一只小虫子经过。看到面前的落叶,二话没说,就钻到了它的下面。“多厚实的被子!”小虫子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下冬天不用发愁了,到时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 宋濂传》)

【注释】①帝: 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未尝稍降辞色

(2)其欣悦,则又请焉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B. 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送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C. 传记,文体名,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一般由他人记述,文段(二)是一篇“自传”。

D. 宋濂只向皇帝推荐善良的大臣,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善良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

4.(一)(二)两段文字在读书方面和做人方面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①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②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说法,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③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对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当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

④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⑤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的总结,大概也是人们内心的呼唤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24日,作者:陈凌,有改动)

1.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综艺清流”的共同特征。

2.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第③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碗入心

林清玄

①每年的冬至到了,都使我怅然若失。因为总会想到妈汤圆,那特别的滋味是满街的汤圆无法取代的。妈妈还在的时候,以厨艺闻名于乡里,特别是手作的应节食品,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寒食的肉饼,过年的香肠腊肉,还有冬至的鲜肉汤圆。

②妈妈不在了,每到佳节,我就会想念妈味道,幸而,粽子、月饼、油饼、香肠、腊肉所在多有,好吃的也很多,只有鲜肉汤圆独出一味,很难找到了。

③妈妈做的鲜肉汤圆,是自己磨的糯米皮,包着手工剁碎的后腿肉丁,和进一些葱花和蒜花,包得像狮子头大小,形状像椭圆形的橄榄。 煮的时候,先以葱头爆香,炒香菇肉丝,加水煮开。然后浮汤圆,快起锅的时刻加一把大茴香,接着茼蒿,最后是一把香菜。

④妈妈的汤圆,个头特大,吃三颗也就饱了。由于吃茴香和茼蒿,汤头特别香,晚上吃一碗,可以香到第二天早晨。

 我很爱吃妈汤圆,旧时的灶间,饭桌就在土灶旁边,我总会在灶旁与妈妈话家常,一边看妈妈包汤圆,煮汤圆,在没有抽油烟机的年代,灶间烟雾蒸腾,充满了香气。看着妈妈忙碌的我,感到非常幸福。

⑥妈妈和我是情深缘浅,一出生的时候,就注定要半辈子分离。

 不到十五岁,我离家到台南读书,之后到台北,之后到世界各地浪游,一直到妈妈过世,我离家整整三十年。

⑧三十年间,我回乡的日子屈指可数,每年少则一两次,多的时候三四次,时间一年比一年稀微。

⑨我每天打电话给妈妈,每次至少讲半个小时,才能稍解我思念妈心情。时间的陷阱常使人远离,话筒中的妈妈青春如昔,每次回家,眼见的妈妈却是黑发飞雪,一次比一次苍老,这使我感到心伤不已。

⑩妈妈是不服老的,每次我回乡,她都会一大早去市场备料,一定会做我爱吃的鲜肉汤圆,把她蓄积了很久很久的爱,很用力很用力地包进去,让我的眼泪再吃汤圆的时候,随着愧疚的心,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我很后悔,在妈妈的晚年,我只带她到台北家里住过一次,而我答应,一定会带她去日本旅行,也永远无法实现了。

妈妈的手作汤圆,也成为我生命中的绝响了!

有一年冬至,我和妻子儿女到处寻找鲜肉汤圆,听朋友说,天母士东市场有以及三客家汤圆,味美价廉。

吃到那汤圆的时候,我大吃一惊,除了个头没那么大,鲜肉没那么饱满,缺了一味大茴香,味道就像我妈妈煮的一样。我对孩子说:“就好像阿嬷的味道呀!”

没见过阿嬷的孩子,很难想象阿嬷的样子,但是也体会得到爸爸的欢喜和伤感。

幸好客家汤圆整年都开着,想念妈妈是没有季节的,只要思念妈妈,我就会去吃一碗汤圆。

岁月仿佛变得稀薄了,灶间的雾气已成梦幻泡影,多么希望把生命的影像定格在妈妈下汤圆的那一刻。

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一碗入心”的理解。

2.本文选自林清玄的《你心柔软,却有力量》,请结合文章第⑨或⑩段,分析你所感受到的“柔软”。

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妈妈制作的汤圆令人垂涎,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介绍一种“妈妈的味道”的制作过程。(不少于6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