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哀号(háo) 畸形(...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哀号(háo)      畸形(jī)      募集(mù)      见风使舵(duò)

B. 粗糙(zào)      赫然(hè)      媲美(bì)      熠熠生辉(yì)

C. 伎俩(liǎng)    憎恶(zèng)    绮丽(qǐ)      擎天怒地(qín)

D. 殷勤(yīn)      田圃(pǔ)      剽悍(biāo)    影影绰绰(chuò)

 

A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B粗糙(cāo) ,媲美(pì)。C憎恶(zēng),擎天怒地(qíng)。D剽悍(piāo)。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书写规范,不得抄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莱,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莱,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经》的第一篇,对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的兴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 这首诗统领全篇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 这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D. 这首诗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紛。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遵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采,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通人____________

(2)便还家____________

(3)来问讯______________

(4)太守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

C.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 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4.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查看答案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炸香椿、________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6.生活有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说一说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的“吃春”习俗

①“吃春”,即以春天的新芽、新叶为食,这是我国各地都有的民俗,但时间有参差。

②一般来说,南方最早,春节即已开始,北方此时尚无绿色,故只能咬春”,无法“吃春”,到立春前后,长江以北地区纷纷开始“吃春”,而老北京却要等到春分(3月20日和22日之间)。

③为什么老北京“吃春”晚?这与安全息息相关。

④“吃春”最讲究的,是用头场春雨后的荠菜炒鸡蛋,裹以春饼。荠菜可明目、止血,老北京用它祛除“猫冬”积攒下来的浊气。此外是吃香椿榆钱儿,以炸为主。对于院子中没有树的普通人家,则吃春菜,即一种野苋菜,又叫春碧蒿,它产量大,到处都有,做成汤,名为“春汤”,传说此汤可以养肝。此外,就是吃树芽了,以花椒芽、杏芽、柳芽为主,加蒜泥、姜汁等凉拌,这些树芽都偏苦味。

⑤从这些食物可知,“吃春”带有很强的保健色彩,口味偏苦,因春天万物萌生,容易使人气躁伤肝,所以春天眼病发作概率高,多吃苦味可以爽神顺气,且能免于“春困”。

⑥然而,苦味食品多有微毒,老北京认为,微毒可激发肝脏的解毒功能,最大化地补益身体。但量很关键,刚立春时,万物萌生,芽中所含微毒尚未散尽,并非“吃春”时机,春分为春季90天的正中,最为适宜。

⑦当然,古人认识自然有牵强附会的一面,未必都经过实证。春季为北方蔬菜淡季,“吃春”很可能源于副食缺乏,只好食用野菜,并因此总结出一套经验。在具体操作上,老北京“吃春”并非只在春分这一天,所食还包括面条菜、马齿苋、柳絮(即柳树花)等说不出讲究的野菜

⑧所谓民俗,就是人们生活习惯的精致化。值得注意的是,老北京特别重视春分,也含有天子脚下的意味。在封建时代,“祭日大典”在春分举行,属“天地日月”四大祭之一,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这是一年中的大节目。

⑨明清“祭日大典”在日坛举行,明代祭坛用红色琉璃铺成,象征太阳,气势雄伟,因红色暗含“朱”家坐天下的意味,故清代改用青砖,彻底打破了“朝日坛红琉璃,夕月坛用白”的规矩。此祭坛后被彻底毁坏,荡然无存。目前保留的是近年复建的,由于红琉璃烧制配方已失传,故无法再现明代的风貌。

⑩有了“祭日大典”的热闹,老北京的春分成了一个重要的日子,在这天人们“吃春”、郊游、娱乐,也就显得尤其应时。今年北京日坛将恢复中断百年的“祭日”活动,从那些表演中,人们多少可以领略前辈们礼敬皮诚的风貌。不过如今生活已大大改善了,“吃春”更要注意安全、卫生。

1.阅读①一⑤段,说说“吃春”有什么特点。

2.“春季为北方蔬菜淡季,‘吃春很可能源于副食缺乏,只好食用野菜,并因此总结出一套经验”一句中的“很可能”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3.文章第⑧⑨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③段中指出“为什么老北京‘吃春’晚?这与安全息息相关”,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句中“安全”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