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的历程中,人们往往丢...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的历程中,人们往往丢掉当时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抛掷时毫不______;等到时光逐渐流去,失去的东西在流光中却不停地______,在回忆里逐步被放大。时光虽缓,渐渐也远逝了,等有一天终于______,光阴却已永不回头。

A. 惋惜 闪烁 醒悟    B. 怜惜 闪耀 醒悟

C. 怜惜 闪烁 悔恨    D. 惋惜 闪耀 悔恨

 

A 【解析】试题分析:学生对配伍题中同义词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选出正确的答案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B. 晚自习课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思路,重蹈覆辙地将这道题做了一遍。

C. 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D. 李琪经常为孤寡老人做好事,他的事迹真是罄竹难书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 、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nì   吞shì   懦 qiè   自怨自 yì       闻名迩xiá

B. lǚ   惑gǔ    狼jí     扣人心 xuán     苦心孤

C. 躏yóu  妥贴tiē   幸 jiǎo   毛骨然sǒng      孤注一zhì

D. 然sū   荡yàng  臻于zhēn  岿然不动kúi       略胜一chóu

 

查看答案

按要求作文:

(1)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你一定在除语文课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有过不少学习语文的经历。请以我在            学到了语文为题作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报纸杂志上”“电视里”“数学课中”“大自然中”……

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以善举无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要求及注意事项:

上列两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晨光晒弯了父亲的背

徐立新

 当,当,当……”堂屋里的闹钟响了12下,父亲翻身起床,借着窗外的朦胧月光,摸索着穿上衣服。

之后,他蹑手蹑脚地摸进漆黑的厨房里,站在黑漆漆的灶台前,将白天已洗净的红薯,一个个地码进两口大锅里,再加冷水,盖锅盖。

接着,灶台下两口串通的锅洞,被父亲塞进几大把麦秆,……”他划燃一根火柴,然后将它扔进麦秆里。的一声,灶洞里瞬间明亮了起来,火光一下映红了整个灶台,以及父亲那满是沟壑的脸庞。

父亲要将两大锅的红薯烀熟,然后赶在天亮前,挑到20里外的集市上去卖,以一点点地赚取我新学期的学费。

7月的夜晚,闷热难耐,坐在两口火光闪闪的灶洞前,更是无比酷热。汗水在父亲的沟壑里流淌开来,但他顾不得去擦,他要双手并用,左右开弓,同时照顾两口灶洞,以确保它们不会熄灭。

不知何时,我被一股浓浓的熟红薯香味给唤醒了,我知道该要起床了,因为今早,我要陪着父亲赶一回路。

灶台前,烀熟的红薯已被父亲捡进两个水桶里,在它们的最上面还盖上一件棉衣,以防热气跑掉。

二娃,上路了。父亲将一只手电递到我手上,然后弯下腰,憋足气,慢慢地挑起两只水桶。

乡下的凌晨很黑,山路更是崎岖不平,我打着手电跟在父亲后面,替他照路。一百多斤的担子将年迈的父亲压得没有余力和我说话,我们父子俩寡言得如同那长长的、寂静的夜路。

走完一半路时,需要摆渡过一条河,有人要过河。父亲连喊了好几遍,但除了引来狗的一遍遍狂吠外,无人回应——摆渡的人正在甜甜的睡梦里,根本不愿醒来搭理父亲。

时间耽搁不得,父亲决定自己将船摆渡过去,他解开船缆绳,让我用劲拉住,然后挑着担子就往船头上。他忘了自己是山里人,一不识水性,二不会划船。

果然,由于步子迈得太猛快,船头忽地朝水里沉扎下去,我一松劲,缆绳随即脱手,船身剧烈地摇摆了起来,致使尚未站稳的父亲,带着一只水桶同时朝河里掉去。

但在落水前,父亲猛地用力将那只水桶推到船上,而后才扑通一声落进深深的水中。他在水里使劲地挣扎,极力想浮上来,但又不能。我被吓得大哭,感觉父亲随时就要沉下去,被淹死,我将再也没父亲了。

但随后我突然清醒了过来——我得救他呀。我拼命地够起水面上飘着的扁担,将其中的一端送到父亲的面前,爸爸,抓紧它!我大声地喊道。

谢天谢地,父亲抓住了,而我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居然将父亲拉了回来。

上岸后,父亲拿过手电,检查了一下船上水桶里的红薯,还好,没摔烂。他长出了一口气。

而后,我们费了好大劲,才终于合力将船划到了对岸。

此时的父亲已浑身湿透,但他顾不得这些了,快点走,要不就赶不上开市了

接下来,父亲简直是一路小跑,等到了集市上,天刚亮。交了摊位费后,我们便开卖了,刚出锅,热乎乎的熟红薯,一元钱一斤啰。父亲高兴地吆喝开,完全忘了湿透的衣服、冰冷的身体。

好在,那天生意很好,红薯很快便卖完了。离开摊位后,我们花了几角钱,买了两碗稀饭,就着那些被人挑得体无完肤的剩红薯吃下。吃完后,我便跟着父亲开始朝回赶。

晨光终于出来了,很快,它晒干了父亲的衣服,可我发现,它也晒弯了父亲的背。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填空。

父亲半夜起来烀红薯                                →“和父亲到达集市,卖完红薯。

2.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从描写方法方面说说下面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我拼命地够起水面上飘着的扁担,将其中的一端送到父亲的面前,爸爸,抓紧它!我大声地喊道。

4.阅读最后一段,品析句子的含义。

5.读了本文,你有哪些话要对自己的父母说?

 

查看答案

议论文阅读

“人格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捷径

尼 三

①前几天,看到一则娱乐新闻,倍耐力2016新年年历召开面市发布会,姚晨作为其中唯一的华人面孔出席活动,也是这本全球顶级年历的首位华人封面女郎。

②我忽然想起了京剧大师梅兰芳。1930年2月,梅兰芳赴美演出,在美国一炮而红。据说,梅兰芳每次演出结束,谢幕常常要多达十几次,人们都等着和他握手。当时美国媒体评论是:“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对孪生子从未相遇过,但现在他们毕竟相遇了,这一情况体现在梅兰芳的身上。”

③当然,不必比较姚晨和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实际上,二者也不可比较。然而,从文化角度解读,这个娱乐事件也可视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途上又一块“人格化”基石。

④在文化传播尤其是对外传播过程中,那些具体的人物、作品或形象等文化符号,它们比抽象的理论、概念或典籍更具渗透力和传播力,往往构成文化接受更有效的“阶梯”,是我们走向世界更好的载体。

⑤2015年9月初,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在纽约林肯中心的大卫·寇克剧场分别演出京剧《白蛇传》和《锁麟囊》,演出前三天,两场票全部售罄,活动也被美国当地媒体“刷屏”,演出现场更是异常火爆,让人感到几乎重新回到了长安大戏院。此次演出,对美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化”对外传播的典范。

⑥我以为,文化传播最高明的境界是似盐入水、如光洒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才是“文化传统”,而不仅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文化”,或者说,才是“活文化”“真文化”。从这个角度看,所谓中国文化“走出去”,绝不应是博物馆式的陈列,也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而是“文化传统”之间的碰撞与互动,从而让异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在各自的生活中捕获一个活泼、直观、生动的“文化中国”。

⑦这就需要一大批反映当下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而在我们这个视听文化盛行的时代,文娱体育明星天然地在文化符号序列中占据重要位置。说起英国我们就想到贝克汉姆,说到美国就想到史泰龙、施瓦辛格,说到韩国就想到都教授……他们以及华人世界里早年的李小龙、巩俐到现在的姚晨,就是这样一组文化符号。

⑧此外,还有许多更有意义的当代中国文化符号值得挖掘和推广。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莫言、药学家屠呦呦;再比如,多次复排的歌剧《白毛女》、广受好评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等等。只有把各方面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化符号充分挖掘出来,提炼其精神内涵,中国文化的传播才会更加便捷,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才会更加立体、更加丰满、更加富有时代精神。

(选自《科技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姚晨和梅兰芳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人格化”具体指什么?

4.概述第⑤段内容,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