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守岁 冯骥才 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守岁

冯骥才

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

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

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

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1.“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结合文本, 请概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2.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 须在乎大自然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请概括回答。

5.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你对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1.(1)守岁是“辞旧迎新”,既告别旧岁,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依依不舍,又笑容满面、小心翼翼地迎接生命中崭新而又充满未知的一段时光的到来。(2)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3)守岁是以一种特殊的风俗完成岁月的转换,并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2.(1)叙写生动,丰富了过去一家人执着守岁的画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 章的趣味性。(2)由儿时记忆中大人们通宵守岁引发思考,揭示守岁这一民俗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化了主题。(要抓准丰富内容和深化主题这两个关键词) 3.(1)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守岁等民俗渐行渐远的思考,作者认为有农耕文明愈来愈远离的客观原因,更有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的主观原因。(2)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导致民俗渐行渐远的遗憾之情。 4.作者认为我们不必勉强,但也希望人们能够体验守岁这一民俗的独特魅力、保持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5.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民俗文化现状堪忧,很多民俗渐行渐远。但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所以还要努力去传承。如:政府和各级部门要重视,并提供空间和条件,如传统节日放假将更利于民俗的传承;如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厉害,鞭炮和烟花的燃放就应该有所节制。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可找到相关语段分析作答。如第7段是写守岁是“辞旧迎新”;第8、9段写的是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第10段写的是守岁是以一种特殊的风俗完成岁月的转换,并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后作答。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可从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的角度,从揭示守岁这一民俗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化了主题的角度作答。答案一定要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内涵的理解。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内容。“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这句话分析了农耕文明愈来愈远离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由此表达了作者对民俗渐行渐远的遗憾之情。答题时要特别分析好这个疑问句的意蕴:疑问句表明着一种思考。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可抓住结尾一段的“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几句分析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个性化的解读能力。也是个探究题,问题具有主观性。问题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探索、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问题又具有开放性。本题以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为触发点,要求考生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适当的拓展,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从如何看待民俗渐行渐远的现象,如何继承民俗文化等的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大数据云气象

①我们平时从电视、报纸、网站或手机上获取的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其背后却有着极其庞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作支撑。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天气预报是经过“云计算”得到的大数据产品。

②为了获取精确的气象预报,气象部门历来都会收集大量数据,组成超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来自一个庞大的观测网络。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地面站、120多个高空探测站、6颗在轨卫星、5万多个自动监测站、600多个农业检测站、300多个雷达站等,逐日逐小时甚至逐分钟对不同地点、不同高度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监测。仅在贵州,每天就有85个气象站、3万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2个探空雷达站对贵州境内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

③随着预报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这些数据变得更加精密,数量也持续增加,气象预报也变得越来越精确。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时以内。

④早晨起床后穿薄的还是厚的衣服,要不要进行晨练;长假期间是否要外出旅游,旅游时需要带哪些随身物品……如何选择,天气预报会为你提供有效参考。

⑤随着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气象部门还需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制作相应的气象产品,包括面向社会群体的公众气象服务,面向水利、电力、交通、农业以及其他部门或企业的专业专项服务,以及针对干旱、暴雨、森林火险、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等。

⑥比如说能源,可以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史加上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估算;农业方面,通过某一地的农耕历史与相关气候信息,就可以指导农户进行农作物种养殖结构调整;还有交通,航班准点率历史加上机场历史天气特征,就可以得到航班延误预测……这些日益丰富的气象产品构成了气象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捷。

⑦当气象邂逅大数据,气象大数据将大有作为,它必将更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_________

3.你认为下面这句话放在哪个自然段(④/⑤/⑥)的开头合适?为什么?

对于普通人来说,更精细、更准确、更长时效的天气预报,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变得更加便捷。

4.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时以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水清冽____

(2)潭中鱼百许头____

(3)月丁未____

(4)东谷入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其境过清

B. 其级七千有/尝贻核舟一

C. 空游无所依/半山居雾.带然

D. 皆砌石为磴/不足为外人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4.【甲】文中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简析其变化原因。

5.请简要概括【乙】文段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植物___的景象。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所展现的景象并说说最后 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1)《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作者分别是______

(2)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我是过来人, 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 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我们不来安慰你, 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 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 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以上文段选自《__》,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说说这封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 的,其目的是什么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亲山亲水有亲人。(贺敬之《回延安》)

(2)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气蒸云梦泽,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5)蒹葭苍苍,____________,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6)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诗经•子衿》)

(7)微君之故,______。(《诗经•式微》)

(8)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 记》)

(9)杜牧《清明》中写“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10)古诗中写“花”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