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任选一题作文。 (1)半命题作文:人在成长历程中,会遇到种种阻碍,只有突破这些阻...

任选一题作文。

(1)半命题作文:人在成长历程中,会遇到种种阻碍,只有突破这些阻碍,才能不断成长。当我们不够自信时,要突破自卑的阻碍;当我们不够勇敢时,要突破怯懦的阻碍;当需要沟通、需要理解时,要突破隔阂的阻碍……

请以“突破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命题作文:就这样被你感动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例文一 突破自己 我最喜欢的作家,13岁升入高中,15岁以SAT满分的成绩被美国帝国理工大学录取。她说她的童年和青春是孤独黑暗的;她说她的童年和青春除了一张张几乎满分的试卷,所剩的,也就寥寥无几了;她说她的努力程度还远远不够,每天也要记几百个单词,每晚听一档叫做SixtySeconds的听力节目。据我所知,她并不聪明,可是她的成就却是有的人一生也完不成的。有段日子,我总在深夜醒来,望着无尽的黑暗我也会思考,她究竟是怎样做到的。于是在后来某个同样难眠的夜里,我得到了答案。她靠的是突破,不断地突破。 小时候,“朋友”这个词对她来说是陌生的。长大后,她的一篇篇文章不断发表,她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的书迷。那些书迷大多与小时候的她有些相同的遭遇,但几乎都没有当初她的勇气和毅力。她在她的一部书里写到过,“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这句话听起来是有多么的骄傲呀,可是她说的没有错。无论天资多么卓越的人,如果不努力,不战胜自己,最后都会落得和仲永一样的下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大海,便只顾乘风破浪;既然选择了天空,便只顾展翅翱翔。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努力,轻松一点不是更好吗?她说她的心在远方,从不局限于家乡的那一片土地。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出国留学,她说,“Because I deserve it.”因为她值得,值得站在世界的中心。 最想要到达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从她一开始备受孤立,到后来受到斯坦福大学校长的邀请。她曾无数次地飞过太平洋,如今在香港某知名微软公司工作。她靠着想要证明自己的一腔孤勇,穿梭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她是我的信仰,我也会永远铭记她教会我的:突破,不断地突破自己。 例文二 就这样被你感动 在我人生最美妙的年龄,我遇见了你,你是一个人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但我却被你感动了。 你是我的老师。 两年前的一天,我正上六年级,眼看小升初就要来了,妈妈对我的语文和英语都很放心,可我的数学却让她着急不已,无可奈何之下,把我送进了你的辅导班, 你是那么的善解人意,看见我那忐忑不安的神情,就明白我对数学没有多大的兴趣,但你只是平静地笑了笑。 你带我来到同学们面前,对着大家介绍我:“这个就是数学家族的新成员,以后,她就是我们家族的新营养师了。” 我用疑惑的表情看着大家,一个小女孩对我说:“在这里,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职务,原来的营养师上初中去了,所以你就理所当然成为我们的新营养师啦!” 营养师要做的事是每天统计同学们要吃的菜,然后算好价钱让老师去买,万一算错了,那可就惨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计算能力。 老师给我一个小册子,里面是他精选的一些难题每天做一题,每个同学都有一本。 老师常常坐在我的身边,给我讲解各种数学题,应为我算是在同学们中数学比较差的一个,老师给我讲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我总弄不明白,有时,我会发脾气,狠狠地把数学作业推到一边。 这是,老师总会给我倒一杯水,对我说,不要灰心,在难的题目,也是可以解开的。”我说:“可我总比别人差。”老师说:“和你比的不是别人,是你自己。” 每一个晚上,老师都为我辅导到8点多,嗓子都哑了,我也终于能把题目弄明白了。看见老师疲惫的样子,我别过头去,留下感动的泪水。 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小学毕业,我以优秀的成绩进入初中。 谢谢你,老师,平凡的你把我深深的感动了。 【解析】试题分析:(1)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突破 ”。对“突破”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观念上的破旧立新。认识到这一点,文章的立意就会写得深刻。人生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地突破,才能走向成功。补题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选材,作文时,选择自己在生活中战胜自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素材,表达积极的思想即可。文题适合各类文体的写作,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体裁作文即可。(2)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就这样被你感动”。这是一篇情感类的作文,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题目中的“你”是虚指,作文前要化虚为实,确定“你”的内涵,可以是人,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选择生活中曾经让自己感动的素材,写出被感动的过程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吟诵着这首诗,你眼前是否出现了风筝伴着莺燕满天飞舞的场景?你是否感受到了童年纯粹的快乐?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纸鹞。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面系缚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由来。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有关,后来风筝进人民间,成为人们的玩具。每年清明前后、重阳时分,凤和日丽,碧空澄澈,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每个人都神采奕奕,一到空旷之处放风筝。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既是一种相互观摩、较量的娱乐游戏,又是享受大自然恩赐的一项体育运动。

1.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丰富。文中的“四面楚歌”出自历史故事,还有的成语出自古典诗文。下面成语都出自《论语》的一项是(   )

A. 杞人忧天    不可救药    B. 神通广大    随声附和

C. 不毛之地    大相径庭    D. 乐在其中    温故知新

2.运用对联知识,将下面有关风筝的对联补充完整,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少 年 乘 风    ①  

下联:纸 鸢   ②  逐 云 飞

A. ①牵线舞    ②载梦    B. ①拨丝线    ②载梦

C. ①牵线舞    ②轻巧    D. ①拨丝线    ②轻巧

3.下面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最适宜放风筝的一项是(   )

A.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C.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然       信:________

②将军宜枉驾之                                     顾:________

③孤不德量力                                       度:________

④而智术浅短,遂猖蹶                               用:________

⑤其谁可而之                                       为:________

⑥平公曰:“善。”用之                             遂:________

2.给文章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平 公 曰 解 狐 非 子 之 仇 邪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刘备和晋平公在选贤任能上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阅读刘禹锡的《秋风引》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①引:古代的一种诗体。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

A. 送别之情    B. 思归之心    C. 喜悦之意    D. 愤怒之思

2.第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征?

3.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的“最”字用得好?请联系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作简

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这个社会在严惩不读书的人

①每当有人劝你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嗤之以鼻?你心里是不是在想: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大学生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用说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了;在这个万众创业、人人有机会改变自身阶层的时代中,大学生大多会把脑子读坏,连交际能力都堪忧,能有啥出息?

②总之,你已经将读书无用奉为圭臬,将赚钱至上视为信条。网络上流传着各式各样的读书无用论段子。有一个段子说:XX初中辍学,他的小伙伴却最终考入了名牌大学;身为部门经理的XX,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录用他名牌大学毕业的小伙伴……

③千万不要拿这样个别的例子去忽悠那些还心智未开的年轻人。因为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

④记得朋友圈曾疯狂流传过这样一个帖子:两排名单,第一排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等9人;第二排也是9人,分别是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第一排的人,而熟知第二排的人。帖子最后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第二排全是当时科举的落地者,因此结论是读书无用。

⑤这可是严重的偷换概念!第一排人你不熟悉,不代表人家当时在社会上没有创造出价值;第二排的人虽然大家现在都熟知,但其中有的人在他们生活的那个社会,并不招人待见。

⑥更重要的是:比例!成为蒲松龄、金圣叹这样的人,能有几个?还有,如果我列举既学习好、在当时社会又创造出价值、广为后世所知的人,会更多!

⑦同样,没有上过大学而自主创业获得成功、赚了大钱的人,在当下中国确实有,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这样的人,或许就有我们的亲戚和朋友。但是,中国没有上个大学的人那么多,他们中有成为富豪、老板及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不是很正常吗?但是他们当中的成功比例是多少呢?

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人们一样不认为上大学是必须走的一条路。那时候有没有学士学位对收入的影响非常低,25至32岁大学毕业的薪资对比高中毕业的薪资,平均年收入也就多了9000美元;50年后的今天,两个群体收入差别翻了一番,更关键的是岗位占比数,靠高中文凭能找到工作岗位占比从之前的72%降到了38%,收入低,岗位少,生活直接崩盘。

⑨出身于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参加了香港本地一档叫做《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节目,按节目的要求体验了一把时薪只有25港币的环卫工的生活。田北辰在体验了两天清洁工生活、尝尽底层心酸后,一语中的:“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⑩这句话说得真狠。

(选自《启迪与智慧》,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本文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出文章议论的话题。这样能够生动形象地、深入浅出地抓住读者心理,起到引人入胜之效。

B. 从文中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的人群中,低学历的人还是少数。

C. 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D. 文中举香港富豪田北辰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读不成书的人”这个观点。

3.请分析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个人的电影

迟子建

    ①母亲在那个春天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便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我眼见着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粉色的光泽。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的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②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她从我的书架上选了一摞书,《红楼梦》《慈禧与我》等,摆在她的床头柜上。受父亲影响,她读《红楼梦》不止一遍,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大约一周后.她把《红楼梦》放回去,对我说,后两卷她看得不细。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还天真,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到了后来,宝玉和宝钗一结婚,小说就不好看了。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写的人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那段时问,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光绪帝闹变法。变法失败了,他跑了。要不是他,光绪帝能被幽禁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拿来《慈禧与我》,说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康有为,证明了他的不仁义。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康有为就这样被她定了性。

④我除了带她到商场购物,去饭店享受美食,去植物园看牡丹和郁金香外,还带她进剧场。我陪她看了一场京剧,是省京剧院在五月份推出的“京剧现代戏经典剧目回顾展”,母亲看得直摇头,有时干脆堵起了耳朵。好不容易捱到戏散,她得救般地对我说:“还是些老戏是好东西啊!”

⑤刘老根大舞台最近落户哈尔滨的工人文化宫,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半途中,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她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我也没有料到演出是那么低俗,赶紧跟着她出来了。

⑥有一天黄昏,我和母亲散步时路过文化宫,看见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买了两张票。我知道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按照票上的时间,它应该开演五分钟了,我正为不能看到开头而懊恼呢,谁知到了小放映厅门口,却吃了闭门羹。原来,这场电影只卖出这两张票,放映厅还没开呢。我找来放映员,他说坐飞机要是一个乘客,人家都得给飞,电影票呢,哪怕只卖出一张,他也会给放的。放映员打开门,为我和母亲放了“专场”电影。当银幕上出现了蒙古包、羊群和纯朴的牧民时,母亲慨叹了一句:“这是真景啊!”母亲看过两部流行大片,对里面电脑制作的假景很反感,所以这真实的场景让她觉得亲切。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征婚,要带着“无用”的丈夫嫁人。而这个文夫之所以“废”了,是因为打井所致的。这背后透视出的是草原缺水的严峻现实。虽然它与多年前轰动一时的《老井》有似曾相识之处,但影片拍得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我和母亲被吸引住了,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厅,只见大剧场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员在台上热闹地和观众做着互动,掌声如湖。

⑦我和母亲有些怅然地在夜色中归家,慨叹着好电影没人看。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叹息了一声对我说:“我明白了,你写的那些书,就跟咱俩看的电影似的,没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那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看的人多啊。”

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我没有想到,这场两个人的电影,会给她那么大的触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啊。 

(注:迟子建,当代著名女作家)

1.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2.文章第①段划线句中“温暖”一词包含哪两个方面?作者为什么说“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表现了母亲质朴、本色的性格特点。反映在以下生活小事中:读《红楼梦》、评康有为、评样板戏、进刘老根大舞台看演出、看电影《图雅的婚事》。

B. “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句中加点词语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母亲急切地想找到证明康有为不仁义的文字证据。

C. 本文以《两个人的电影》为题,主要是要突出“我”和母亲两个人一起看“专场”电影这个特别的情节,表现对人们不愿意看电影现状的不满。

D. 文中详写电影内容,突出电影“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特点,表现母亲不俗的文化品位。

4.怎样理解第⑧段中“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这句话?

5.文章标题是“两个人的电影”,但作者却花一定的笔墨写陪母亲进剧场看京剧、进刘老根大舞台看戏,这是否离题?为什么?

6.文章结尾句中“我生命中的电影”该怎样理解?“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这句话有何含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