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袛( ) 骈死( ) 槽枥( ) 粟( ) 食马者( ) 外...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死(          )   槽(         )

(        )    马者(        )    外(          )

 

袛(zhǐ) 骈死(pián) 槽枥(lì)粟(sù)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文言词语字音的识记,要注意有部分词语的读音与现代汉语的读音有时会不同,特别是通假字的读音,还要注意一些特殊词语。平时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命题作文。

那一步,可能是决定,可能是行为……

迈出那一步,也许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也许是不断实践的必然……

迈出那一步并不容易。

请以“终于迈出了那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请根据图示,为九(1)班同学解说“走近自然”春游活动的具体安排。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2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邱,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②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里”的意思。③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⑤戚党:亲威和乡邻。⑥吟哦声:读诗的声调。⑦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⑧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母授《礼记》《周易》《毛诗》

A. 物喜,不己悲(《岳阳楼记》)

B. 家贫,无从致书观(《送东阳马生序》)

C. 咨臣当世之事(《出师表》)

D. 然操遂能克绍,弱为强者(《隆中对》)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3.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折杨柳

唐代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意象?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图书推介,完成下列小题

图书推介

【基本信息】

书 名:群体性孤独

作 者:[美]雪莉·特克尔 著

【内容简介】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本书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人身上。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作者简介】

雪莉·特克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采用“实地研究”和“临床诊断”两种方法,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

【作品目录】(节选)

引言 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第一部分  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

第1章  最亲密的伙伴“拓麻歌子” :有生命的电子宠物

……

第二部分  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第8章  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

【书评】

1.《群体性孤独》一书将人与计算机、人与互联网互动时产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全新发展,以及特克尔教授的全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了读者。可以说,要了解人类的未来,就必须要了解人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关系,尤其是情感关系。这一切,可以从阅读这本著作开始!

——王煜全 互联时代未来趋势专家

2.关于我们是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创造虚拟“自我”的,雪莉·特克尔说得最清楚。她是我们技术界的“弗洛伊德”,远在我们洞察自己的内心之前,她就阐明了我们内心的转变。《群体性孤独》是一本令人回味的书,是洞悉未来自我的一次深度之旅。

——凯文·凯利 《连线》创始主编

3.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将习惯用文字而非声音,用数据而非抚摸来传递感情。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将依赖技术超过依赖彼此。这就是真正的“机器人时代”。对于这种所谓的“机器的美好和技术的美好”,我有一种由衷的恐惧与憎恶。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精彩片段】

技术是极具诱惑力的,因为它能弥补人性中脆弱的一面。而我们的确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种。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比起面对面交谈,我们更习惯于发短信交流。

……

当我们和机器人谈情说爱、和智能手机难舍难分时,我们通过机器重新定义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当人类寂寞难耐时,网络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封面图案既指计算机中核心元件集成线路,又寓指现代人们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迷失,与本书内容契合。

B. 这本书指出现代人矛盾的生活状态——信息技术使我们享受便利又导致孤独,而解决的方法还有待研究。

C. 这本书的写作是基于实践研究的,从大量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和规律,是一部关于心理学的著作。

D. 这本书呈现了人与信息技术的全新发展,阐明了人们内心的转变,是深度了解未来自我的著作之一。

2.【书评】中的第3则与前两则有所不同,结合材料,从内容、语言风格或效果等方面,探究编者将其选入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

3.你认为这篇推介能吸引人们购买《群体性孤独》这本书吗?请结合以上推介材料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