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可以分为“风”“雅”“颂”,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B.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体现出诗人一种“大我”的革命感情。

C.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排列有:始龀、弱冠、豆蔻、而立、知命、耳顺等。

D.阿西莫夫,美国作家,是世界知名的科幻小说家和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2)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有这样一段话:“保尔冷冷地说:‘我的生活用不着你担心,一切正常,倒是你的生活……浑身都是臭樟脑丸味,我跟你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这段话是保尔对谁说的?

结合名著,谈谈保尔说这个人“浑身都是臭樟脑丸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冬妮娅;现在的冬妮娅,见到保尔修铁路,却说没想到保尔依然是一名工人,甚至不愿与他握手,她现在追求的是金钱,是权力,是舒适的物质生活,俨然是一位看不起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小姐,所以保尔讽刺她“浑身都是臭樟脑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C项表述不正确,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这两个词语应互换一下位置。本题同时考查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便还家______    (2)处处______(3)其两膝相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挑兮达兮,_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子衿)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3)气蒸云梦泽,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7)总有一种情怀会触动我们的心灵:离别让人感伤,可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离别时的开阔情怀。

(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小孩愉快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四月以后,春深日暖,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花苞tuì______尽寒气,zhàn______放笑脸,把一整年的jiān______默都抛诸脑后。那是生命的美好,那是生活的诗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天来了,冰融了,草青了,花也开了。自然如此,人亦如此。生命里总有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事,就像一缕春风,明媚了我的心房。从此,生活永远充满阳光,人生永远是春天。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一缕春风明媚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材力求新颖,能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麻鞋之歌

叶梓

①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②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③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承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炽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④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⑤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双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⑥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⑦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的。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⑧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这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⑨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1.文章第①节引用天水谣有什么作用?

2.作者说麻鞋“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麻鞋显现出哪些“文化情趣”。

3.文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品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麻鞋之歌”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