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强制”垃圾分类能否真正改变生活? 【事件】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

“强制”垃圾分类能否真正改变生活?

【事件】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并在46个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百家争鸣】

所谓强制,隐含的意思就是界定了垃圾分类的责任,明确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产生者,要对这些垃圾负责,否则就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估计短时间内可能还是会将强制性手段与激励性措施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让居民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

近些年,垃圾分类的知识得到了广泛宣传,大家的认识也提高了。刚开始做垃圾分类时,主要还是提可回收物,现在已经细化为可回收物、家庭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这与国际上先进的国家基本一致。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

为什么(垃圾)焚烧这么盛行,分类做不起来?这由于“懒政”。烧是最省事的,只要建一个垃圾焚烧厂一股脑拉过去烧了就完了。地方政府哪怕拿出垃圾焚烧10%的钱,用于垃圾分类,也会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

垃圾本身是消费行为的产物,既要从垃圾的产生源头控量,如治理过度包装,对特殊行业如快递实行包装物强制回收和综合利用,也要建立垃圾循环利用,从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提取成本,纳入到相关经济政策中调节,真正让垃圾处理变成产业。

                                                ——《武汉晚报》时评作者木须虫

眼下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还没有设计出比较科学的垃圾分类法则,也就无法实施高强度、高频率的国民教化。现行的小学教材里,就找不到系统规范的垃圾分类教材内容,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缺失。                                                 

   ——网友

我们的惯常思路是喜欢“运动式治理”,但垃圾分类却需要潜移默化的自觉行动,而社会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刚性的法规和监管制约。       

   ——《羊城晚报》首度评论员阅尽

【他山之石】

日本垃圾分类之严格和细致,堪称榜样。日本的垃圾分可燃、不可燃、资源垃圾三大类,其中资源垃圾又分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日本各地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规定稍有差异,但基本上都细分到10种以上。

能将繁琐的规定一以贯之,关键在于垃圾投放、收集和运输全程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在日本,不同种类的垃圾要按不同的日子扔。一般来说,每个生活小区每周有两天集中扔餐厨等可燃垃圾,一天扔纸张等资源垃圾。即使在盛夏,生活垃圾发酵发臭,不到日子也只能放置在家中。等到回收资源垃圾的当天,垃圾收集站会摆开一列收集箱,分别盛放金属、塑料、玻璃等。环卫部门装运垃圾多次往返,每趟只拉一种垃圾,避免“混装混运”。日本多数生活小区并没有专职的保洁员,垃圾分类主要靠居民自觉。

1.根据文中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根据中国国内实情,短时间内要纯粹地进行“强制”垃圾分类可能还难以实现。

B.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让居民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可谓大势所趋。

C. 现在,我国已经对垃圾分类进行了细化,这与国际上先进的国家完全保持一致。

2.下面是“中国近些年垃圾焚烧处理量和垃圾焚烧处理率”的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请结合【百家争鸣】部分,说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强制”垃圾分类能否真正改变生活?请结合【百家争鸣】和【他山之石】,谈谈你的看法。

 

1.C 2.近些年我国垃圾焚烧处理量和处理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我国垃圾分类欠合理、处理垃圾方式盛行焚烧的现象。(2 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①居民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②“懒政”,政府不作为,图省事;③垃圾作为消费行为的产物,产生源头未控量,处理过程未产业化;④没有规范的垃圾分类法则,也没有实施有效的国民教化。(原因答出两点即可) 3.示例:我认为“强制”垃圾分类能真正改变生活。“强制”界定了垃圾分类的责任,明确了产生垃圾的个人要对垃圾负责,有利于居民提高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有利于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垃圾分类可能会成为居民自觉的行为。垃圾分类后能减少垃圾处理量,这就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费用,同时能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而且可燃垃圾、资源垃圾等分类可以让垃圾变为资源,使资源能得到重复利用。况且在建立垃圾循环利用中让垃圾处理变成产业,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完全保持一致”法不符合文意。原文是“现在已经细化为可回收物、家庭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这与国际上先进的国家基本一致”。 2.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中国近些年垃圾焚烧处理量和垃圾焚烧处理率”为陈述对象。找到“垃圾焚烧处理量”和“垃圾焚烧处理率”项目,通过比较可分析出近些年我国垃圾焚烧处理量和处理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我国垃圾分类欠合理、处理垃圾方式盛行焚烧的现象的结论。然后分析原因,可从居民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懒政”政府不作为,图省事等角度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题干问“‘强制’垃圾分类能否真正改变生活”。要求结合【百家争鸣】和【他山之石】谈看法。可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分析。观点要明确:“强制”垃圾分类能真正改变生活。然后从材料中找到相关内容,有理有据地进行证明。可从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使资源能得到重复利用的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结合文章赏析两处划线部分。

(1)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2)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3.根据文意,请谈谈怎样做才能达到“真正的优雅”。

4.这篇访谈主要谈了林清玄文学方面的成就和看法,标题却是“心美一切皆美”,你觉得切合全文主旨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⑴下面三幅图是名著《骆驼祥子》中的插图,请将对应的选项写在相应位置。

A. 祥子成亲             B.雨中拉车            C.买羊肉包            D. 大兵抢车

_______               乙_______              丙________

⑵有人说,虎妞可憎;有人说,虎妞可怜。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斜体的词的意思。

双兔傍地

②但手熟

但微

④及鲁肃浔阳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

中华诗文,博大精深。“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韩愈观草木而生惜春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笛声而起故园之思;“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独坐竹丛,悠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东望故园,泪雨滂沱;“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征战沙场,英姿飒爽。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bó______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yù ______ 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rú_______皆知的佳话;因着语文,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jīn 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