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文阅读】 《园冶》题词 [明] 郑元勋 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传造园者何...

【古文阅读】

《园冶》题词

[明] 郑元勋

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传造园者何?曰:“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是惟主人胸有丘壑则工丽可简率亦可。否则强为造作,仅一委之工师、陶氏,水不得潆带之情,山不领回接之势,草与木不适掩映之容,安能日涉成趣哉?所苦者,主人有丘壑矣,而意不能喻之工。工人能守不能创,拘牵绳墨,以屈主人,不得不尽贬其丘壑以徇,岂不大可惜乎?此计无否之变化,从心不从法,为不可及;而更能指挥运斤,使顽者巧、滞者通,尤足快也。

(节选自《园冶》,计成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1版)

【注释】①异宜:指在不同条件下,建成的园林各具特色。②工师、陶氏:木工和瓦匠。③徇:迁就,妥协。④计无否:计成,明末著名造园家。

1.用“/”给下面句子画两处停顿。

是 惟 主 人 胸 有 丘 壑 则 工 丽 可 简 率 亦 可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安能日涉成趣哉 

(2)而意不能喻之工

(3)从心不从法  

(4)尤足快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

4.园林的建造要达到“日涉成趣”的效果,这需要主人“________”,并能与工匠达成共识;更需要优秀的工人遵循“_________”的原则,做到“_____”。

 

1.是 惟 主 人 胸 有 丘 壑 /则 工 丽 可/ 简 率 亦 可 2.(1)怎么  (2)意图  (3)跟从、跟随 (4)特别/很/非常/格外 3.园林建造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各具特色,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所以无法把建造园林的方法写成著作流传后人。(意对即可) 4.胸有丘壑(有丘壑)从心不从法(从心)指挥运斤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是惟主人胸有丘壑/则工丽可/简率亦可。译为:只要园林主人丘壑在胸,那么园林的布局建造,既能奢华,也能简朴。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特点。 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安”:怎么。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尤”现代汉语中有“特别/很/非常/格外”的意思,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渔父词·题洞庭渔隐图

[元]吴镇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搅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

(选自《题画词与词意画》,吴企明、史创新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注释】①吴镇:元代著名画家,终身不仕。②兰棹:兰舟。

十二年后词人将“草花新”改成“草衣轻”。你认为他改得好吗?说说理由。

【链接】草衣:蓑衣。

 

查看答案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祖先的智慧令人叹服:塞翁失马后言谈中的biàn(  )证思维,田忌安排赛马出场顺序的全局观念,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创造性行为……一个好想法,常常会yíng(  )得胜券(  );良好的思维品质,能激发潜能,成就崭(  )新人生。

(1)biàn(  )证  (2)yíng(  )得 (3)胜券(  ) (4)崭(  )新

 

查看答案

请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查看答案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出自《送东阳马生序》,“加冠”指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B.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出自《愚公移山》,“汉阴”在这里指汉水的北岸。

C.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出自《沁园春·雪》,“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D. 闰土是《故乡》中的主要人物,闰月生,五行缺土。“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查看答案

用诗文原句填空,其中(2)(4)两题还需填写出处或作者。

(1)学而不思则罔,___  (《论语•为政》)

(2)晨兴理荒秽,______ (陶渊明《 __》)

(3)___,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  ___《峨眉山月歌》)

(5)行到水穷处,_____  (王维《终南别业》)

(6)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7)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 (赵师秀《约客》)

(8)______?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9)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真是“___

__。”(用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