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①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②,蓁莽③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④,幽阒⑤辽夐⑥,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⑦;宜投壶⑧,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⑨,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注]①刳(kū):削掉。②雉(zhì)堞(dié)圮毁:城墙上呈齿状的矮墙塌毁。③蓁(zhēn)莽:繁茂的杂树野草。④平挹(yì)江濑(lài):指平视可以看见江滩、波浪。平,平视。挹,舀取,这里也是“接受”的意思。濑,浅水流沙上。⑤幽阒(qù):寂静。⑥辽夐(xiòng):遥远平阔。⑦丁(zhēng)丁然:形容棋子声。⑧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往壶里投箭,以投中次数多者为胜。⑨鹤氅(chǎng)衣:用羽毛编织的衣裳,道士或隐士的服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石底以出          

(2)日光下澈    

(3)不可               

(4) 被鹤氅衣

2.翻译下列句子。

(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3.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似与游者相乐

4.【甲】文第二段共有两句话,其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是第_______句;【乙】文第二段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1)翻卷 (2)穿透 (3)全,都 (4)被: 同“披”,披着 2.(1)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点着香,静静地端坐着,消除心中那些世俗之念。 3.似/与游者相乐 4.【甲】文第二段共有两句话,其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是第 一(或:1) 句;【乙】文第二段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 5.【片段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二者相距约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绿树环绕,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在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解析】甲: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乙:选自《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作者:王禹偁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乙:黄冈这地方出产很多竹子,大的有房椽那么粗。竹工破开竹子,剃去竹节,来代替用泥土烧制的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这样做价钱便宜而且又可节省工时。黄冈城的城西北角。城上的垛墙坍塌了,草木丛生,荒芜着无人整理,我就在这地方建了两间小楼,与月波楼相连接。(站在竹楼上)远处山色尽收眼中,江上水波如入怀抱,这地方安静,又给人以辽阔的印象。 黄冈城的城西北角,城上的垛墙坍塌了,草木丛生,荒芜着无人整理,我就在这地方建了两间小楼,与月波楼相连接。我从竹楼上向远处望,山色尽收眼底,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幽静辽远,不可以描述它的形状。这地方遇到夏天下急雨,听起来像有瀑布声;遇到冬天下大雪,听起来像玉石碎裂声。这地方适宜弹琴,琴声高扬而流畅;这地方适宜吟诵诗歌,吟诗声高亢美妙;这地方适宜下围棋,棋子敲击棋盘声叮铃着响;这地方适于作投壶之戏,投出去的矢击打在壶中的声音铮铮作响:(形成这种令人欢悦的声音)都是这竹楼的帮助。 公事完毕回来的时间,我披着用鸟羽绒织成的大氅,头戴华阳巾,手里拿着一卷《周易》,点着香,面对香炉不出声地端坐,消除心中那些世俗之念。江山之外,只见风中船帆、沙滩上的鸟、如烟的云、眼前的竹材而已。等到酒力渐散,茶炉的烟气渐渐停歇,送走夕阳,迎来夜月,这也是我在谪居之地的一个景象。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被”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然后再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澈”“影”“焚”“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应该在“似”的后面停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陌上何时花开

刘玉琴

①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②有些话,总能让人禁不住 。万物肃杀的季节已去,冰雪早融化在暖风里,此时,陌上的花开了,鹅黄嫩紫,青草萌绿,怎不令人眼前一亮?而“可缓缓归矣”,仿佛又以别样的深情和延宕的心绪,诉说着百转千回、欲扬还抑的思念,让人心驰神移。

③写下这个句子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王钱镠(liú)。这位横刀立马、成就天下的乱世英雄,被后人记得不是因为他的雄霸吴越,而是缘于他对原配夫人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

④戴氏王妃是个孝顺女子,每年寒食节必返临安郎碧娘家,看望并侍奉双亲,直到陌上花发才归去,岁岁如此。这一年,王妃在娘家盘桓数旬未归。一日,料理完政事的钱镠走出宫门,见杭州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樱花嫣红杨柳如烟,便提笔写下一封书信:

⑤“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⑥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钱镠的感动古今之处,在于对夫人的深情,九个字融入了几多思念与柔情以及对陌上风物的深切感知。钱镠同样令人记忆深刻、极为钦佩之处,还在于欲催归而请缓的心境。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心绪!思念着王妃,催促她归来,却又深情款款,让她不要着急,慢慢欣赏路边的风景。一代君王对美的流连,对季节变换心灵敏感的悸动,对身边万物发自内心的珍惜之情,让人内心深有触动。

⑦最令我感慨的,正是其中漫漶出的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从容欣赏的真情和韵致,“多少事,从来急”,能在如此着急和迫切中握住节奏,真诚地叫自己、叫别人放慢脚步的人委实不多。尤其是当下,放慢脚步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之姿,脚放不下来,心也慢不下来。这是一个时常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快节奏时代。一切都在迅速变革,故而诱惑很多。浮躁、急躁、焦躁……许多人似乎成了被放在火上炙烤的鱼,翻来覆去,躁动不已,时间的飞逝中夹杂着深感幸福太远的焦虑。于是,不但停不下匆匆的脚步,甚至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一再与身边的风景、人生的快乐失之交臂。

⑧真该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内心涌起的阵阵温情中,放缓脚步,随时欣赏沿途的风景。说到底,学会欣赏是一个人善于发现、丰满内心的前提。

⑨放慢脚步,神宁气定,也许可以看到五月的风里,红色的夹竹桃,积攒了全身的气力,欢跳着在枝头上绽放。深秋的寒气里,总有一些叶子不肯从枝条上飘落,等待着白霜覆盖它们高贵的身影。也许可以听到午后的果园,在许久的沉寂之后,传来一声脆脆的鸟鸣,或者淅沥的细雨,在屋檐下发出清亮的低吟。当然,也有可能看不到什么,尤其是在高楼摩天的城市,看不到水泥地里长出的青草,天上的白云也不够絮一床薄被。但只要留心,总有惊喜。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每一处风景,每一件事情,会发现许多不曾看到过的美丽,发现许多不曾想到过的通向生活之美的途径。找回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也许,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

⑩可能我们习惯了繁华和喧嚣,但放缓心情,可以让思想和灵魂清醒独行,可以及时立定反省:每一步是不是都有实实在在的分量和意义?有时走得太快,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有时走了很远,发现心思还没有跟上来。所以,不妨时常停下来,让脚步等一等心灵,听一听心灵的诉说。守住内心,清理欲望,让心灵的顿悟,凝聚起全身的力量。

(11)人的一生,会相逢许多季节,遭遇许多变故,既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忧伤,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现代文阅读 陌上何时花开 刘玉琴现代文阅读 陌上何时花开 刘玉琴。虽然不能人人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却可以放慢脚步,站稳脚跟,将目光投向更远。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人生的要义。身体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高蹈。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位哲学家也说过,当你从匍匐的地上起立,才可以看得见天上的光辉。在浮躁喧嚣的今天,在匆忙急促的过往中,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和失去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功利,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所以,静下心来,适时调整向度,犹如弓在手中,向后满拉,是为了更好击中目标,走得更远。

(12)一边是力量积累的宁静,一边是积累力量的迸发。慢下来,在生活的芬芳气息和悠远意境中,去感受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1.请你把钱镠(liú)对王妃的这句叮嘱“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简洁的写出来?

2.放慢脚步,会有哪些新的发现和快乐呢?至少写三点。

3.结合上下文,赏析语言。

(1)每个生命都是一座茂盛的园林,这园林里有无数鲜活的笑脸在阳光下静静地开放,脚步慢下来,就能听到每一朵花开放的声音。(从修辞和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2)一位哲学家也说过,当你从匍匐的地上起立,才可以看得见天上的光辉。(从句子的深刻含义角度分析)。

4.文章标题中,作者为什么要在“花开”前加上“何时”二字?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村画像

(1)如果世界是一个村庄,那将是什么样子?当世界准备庆祝或者不理会联合国日(10月5日)时,作者通过严格的统计分析,提出了他的奇特构想——地球村。如果世界真的是一个村庄——一个拥有1000人口的社会——这个社会将上什么样子呢?

(2)地球村的1000人中,584名是亚洲人,124名是非洲人,95名是东、西欧人,84名是拉丁美洲人,55名是苏联人,52名是北美人,6名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

(3)地球村村民进行相互交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165人讲汉语,86人讲英语,86人讲印地语或者乌尔都语(印度回教徒的语言),64人讲西班牙语,58人讲俄语,37人讲阿拉伯语,而以上人数只占地球村总人数的一半,另外一半人讲孟加拉语、葡萄牙语、印度尼西亚语、日语、德语、法语以及200种其他语言。

(4)地球村1000村民的约1/3即315人是儿童,65岁以上的只有65人。儿童中有半数能免患可预防的传染性疾病诸如脊髓灰质炎等。

(5)再过12个月,地球村中将有28个婴儿诞生,他们中仅有3个一出生就成为200个最富有人家中的成员。婴儿能活到65岁,而上面提到的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3名婴儿将能多活10年,如果他们是女婴,能多活13年。同一年,地球村落有10人死亡,其中3人死于饥饿,1人死于癌症,2人有本年度出生的婴儿。地球村1000人中有1人将被感HIV病毒,但也许不会发展成艾滋病。这样到了第二年,地球村的人口将达到1018人。

(6)地球村将把83%的肥料用于40%的农田中,这些土地属于最富有的270人。农田溢出的过剩肥料将造成湖泊和井水污染。剩下的60%农田,被施以17%的肥料,生产出28%的谷物,养活着73%的人口,这种农田的平均产量只占富有人家产量的1/3。

(7)地球村村民人均拥有6英亩土地,共计6000英亩。其中700英亩是农田,1400英亩是牧场,1900英亩是森林,还有2000英亩是沙漠、苔原、道路和荒地。森林面积在大幅度减少,荒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8)地球村的670位成年人中,有50%是文盲,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她们大部分生活在较贫困的地区。

(9)地球村拥有的核武器能将自身毁灭很多次。这些武器被控制在100人手中,地球村的其余900人深感不安地关注着他们,想知道他们能否和平相处;即使他们能这样做,他们也会因为精力不集中或手脚不灵便而造成核武器爆炸。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第(3)自然段主要说明的是什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3.你能从第(5)段的说明中对地球村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4.第(6)、(7)、(9)段主要说明的是什么?读了第(6)、(7)两段文字,人类应该怎样珍爱自己的地球?

 

查看答案

西城某中学八年级6班开展“古诗苑漫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

1)王湾《次北固山下》        2)杜甫《春望》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诗歌的品析,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3)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灿烂盛开。

 

查看答案

填空

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的名著是《_________》,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荣誉感,做一个“___________、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予以修改。

阳春三月,正是踏青时,我们一家人来到柳树湾,欣赏美丽的花景。A.跨进大门,便嗅到阵阵花香和孩童清脆的笑声。循声望去,广场上有一群孩子正在放风筝。B.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手握风筝线,快乐地奔跑着,一只只风筝五颜六色的在空中飘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