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红纸上的中国字》,完成后面小题 红纸上的中国字 ①除夕早上一起床,我爱人就...

阅读《红纸上的中国字》,完成后面小题

红纸上的中国字

①除夕早上一起床,我爱人就开始忙着贴春联。餐桌上铺着一大堆红纸,有福字,也有对联,行、楷、隶、篆各种字体都有。儿子这次为了向亲人们汇报学习情况,一共寄回来九副春联和九个福字。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菱形的红纸上或遒劲大气或端庄雅致的福字,感觉家里顿时充满了节日的喜气。虽然儿子还没有回到家,但是透过这些字,他已经用亲情把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紧紧地凝集在一起。

②看看儿子的字,再想想自己丑陋随性的字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内心充满羞愧。

③记得小时候刚开始学写字时,我们是用铅笔在有米字格的本子上练习写正楷,这一段书写经历让我印象最深。“横平竖直”“端正均衡”“外方内圆”等规则牢牢地刻在我的脑子里,影响了我一生的书写习惯,我欣然地发现老师所说的“字如其人”是多么有道理。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人生观也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

④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有了书法课,教的是楷书,先是描红,然后临摹。柔软的毛笔比钢笔富有弹性,使用起来也更灵活,但是却不如钢笔那么听话。我很喜欢这门功课,每星期都盼着用毛笔写字,可惜到五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终止了,感觉挺失落的。

⑤上初中时,有一次班里举办书法展览,我惊讶地发现,除了楷书外,中国的汉字其实还有很多种书体。篆书的笔画不像楷书那么刚硬,柔韧中透着几分灵秀,字形更加接近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谦卑、从容的身影。若用印章拓出来,则像剪纸一样,把一方水土的文化、一个灵魂的内在轻巧地映在纸上,飘逸中又透出几分厚重。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草书狂放大气自由洒脱的书写风格,在跌宕起伏变幻无穷的线条中,人的天性得到解放,独特的个性也得以张扬。

⑥虽然我很喜欢书法,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仅毛笔字没有练成,钢笔字也写得十分勉强。在儿子没有学习书法前,家里的春联要么请人书写,要么直接买印刷品。

⑦春联,在我们老家也叫对子,贴在门上的对子自然是用来撑门面的,没两把刷子绝不敢造次。在农村挨家挨户读上一遍门上的对子,每家的精神气文化气马上就了然在心。

⑧第一次从春联里感受到文化魅力是在我八岁那年的春节。除夕早上,我在阵阵鞭炮声中起了床,走到院子里,一眼就看见门前挂着一个纸糊的大红灯笼,三面土窑洞的门框两边整整齐齐地贴着三副红对联,上面写的多是春回大地风调雨顺吉祥福禄之类的话。我转过身来一抬头,在院子当中的老槐树上看到一张红纸条,上面用黑色的毛笔字龙飞凤舞地写着“抬头见喜”四个字。我的心怦然而动,就像真的被人告知即将碰见喜事一样兴奋。我走到散落着花炮纸衣的磨盘跟前,惊讶地发现磨扇上也斜贴着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白虎大吉”。“白虎”二字把这些貌似温顺的农具狰狞的一面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白虎大吉”,如此满怀敬意地虔诚祷告,却似乎让与之时时较量的庄稼人暂时放下了紧张的心情,进入了安逸祥和的修整期,同时也传递着他们准备信心百倍地在神灵的庇佑下平平安安地再大干一年的决心。

⑨有意思的是,就连圈着牲口的木栅栏门的两侧也贴着红对子。其他的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两边分别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个字。出了院门,不知道哪个调皮鬼在正对着大门的柴垛上也贴了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出门见喜”。而我恰好在推开院门的那一刹看见了那几个字。那是有生以来最美好的一天,头顶的天空很蓝,阳光照在身上格外温暖,虽然还看不到桃红柳绿的美景,但是春天已经住进了我的心里。

⑩同样的感受在今年的岁末重现。今年,十六岁的外甥女远在美国求学。一想到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她孤独地行走在异国他乡,把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深深地埋压在心底,我的心里就有一点点难受。

⑩然而,除夕上午我去车站接儿子时,外甥女突然在微信群里上传了好几张照片,满眼都是红红的对联和福字,还有一张张青春快乐的脸庞,有黄皮肤的,白皮肤的,还有黑皮肤的。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举着略显生涩的福字和春联向镜头展示。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一起吃中餐过中国年的情景。浓浓的年味从远方飘了过来,心中的缺( han)瞬间被喜悦和自豪填满。

⑩外甥女激动地用语音说,她刚刚在美国加州成功地举办了一场写春联写福字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上百名外国人参加,他们对中国的汉字和书法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外甥女从小跟我妹夫学习书法,具有比较深厚的书法功底,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不得不对这个小家伙刮目相看,赶紧挑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附言:中国书法好拉风!

⑩到火车站接到儿子后跟他说起这事,他也情不自禁地为妹妹竖起了大拇指。

⑩儿子看了一下手机上的时间,说他回家后要抓紧时间把送给好友张家豪的福字写好,因为明天他就要回美国继续学业了。

⑩下午儿子和好友匆匆见了一面后回到家里,跟我说张家豪收到福字后很是喜欢。

⑩我只想对这些远在他乡的游子们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居何位,过年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让亲情回家,让思念回家,让文化回家。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拓出来(tà)   庇佑(pì)    缺憾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横

B. 拓出来(tà)   庇佑(bì)    缺憾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C. 拓出来(tuò)  庇佑(bì)    缺撼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D. 拓出来(tuò)  庇佑(pì)    缺撼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横

2.儿子寄来的福字勾起了作者与书法渊源的一段回忆,回忆中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波澜。阅读文章第③—⑥段,梳理作者的心理情感及产生的原因。

时间

心理情感

产生原因

刚学写字时

_____________

学写正楷字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年级时

先欢喜,后失落

_____________

上初中时

惊喜

_____________

成年以后

_____________

没能持之以恒地练字

 

 

3.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请以第⑦卜-⑨段中的相关内容为例,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中心有何帮助。

4.文章围绕题目“红纸上的中国字”多方选材,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结合文章内 容,说说这样选材的用意。

 

1.B 2.①欣喜②学校里有了书法课,五年级时却又终止了③在班级书法展上看到了各种书体的美④惋惜、遗憾 3.答案示例1:问题:文章为什么要写人们将书写在红纸上的“抬头见喜”“白虎大吉”字样贴在老槐树和磨盘上这个内容?帮助:春节时,人们在红纸上书写“白虎大吉”“抬头见喜”,表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表达了对来年美好富足生活的祈愿,有助于我对“红纸上的中国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理解。答案示例2:问题: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自己见到柴垛上的“出门见喜”时的心情?帮助:这一段描写融情于景,“最美好的一天”“很蓝”“格外温暖”“春天住进了心里”等,表现出作者见到柴垛上“出门见喜”时的身心愉悦,有助于我理解“红纸上”的那些“中国字”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4.答案示例:作者从除夕儿子寄来的红纸上的福字说起,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练字的经历,八岁那年春节从农家的春联里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又回到现实中,叙说了远在美国的外甥女发来的春节和外国学生吃中餐、写福字的消息,这些素材紧紧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让我们不仅读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读到了年轻人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解析】 1.考查字音字形和笔顺。“拓”读作“tuò”,“缺撼”应写作“缺憾”,“框”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阅读文章第③—⑥段,根据表格时间的提示,梳理作者的心理情感及产生的原因,如果有原词,尽量原词,第③段“我欣然地发现老师所说的“字如其人”是多么有道理”“惜到五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终止了,感觉挺失落的”“上初中时,有一次班里举办书法展览,我惊讶地发现,除了楷书外,中国的汉字其实还有很多种书体”“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仅毛笔字没有练成,钢笔字也写得十分勉强”感到遗憾可惜。 3.开放性试题,根据第⑦-⑨段中的相关内容为例,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解释对你理解文章中心的帮助,言之成理即可。如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自己见到柴垛上的“出门见喜”时的心情?这一段描写融情于景,“最美好的一天”“很蓝”“格外温暖”“春天住进了心里”等,表现出作者见到柴垛上“出门见喜”时的身心愉悦,有助于我理解“红纸上”的那些“中国字”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4.散文的形散神聚。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的选材可谓是最为广泛的。它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描述社会现实、风土人情等。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如作者从除夕儿子寄来的红纸上的福字说起,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练字的经历,八岁那年春节从农家的春联里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又回到现实中,叙说了远在美国的外甥女发来的春节和外国学生吃中餐、写福字的消息,这些材料都紧紧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让我们不仅读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读到了年轻人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由此,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西安,成为第九个获得此地位的城市。此前确立的北京、上海、广州等8座国家中心城市也都是特大型或大型都市。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于2005年正式提出,它主要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而设立的,并非行政级别概念。中心城市代表国家形象,是国家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

不同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广州是最早被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门户之一,它致力于大型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并联袂深圳、香港、澳门推进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新晋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是著名古都,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引领区,它定位于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丝路文化高地,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中心城市首先应该是区域经济的中心,GDP至少应达到3000亿,如西安2017年GDP就达到了7469.58亿元。但GDP并非是唯一指标,还要考虑到东、中、西部各区域的发展不均衡,因此需要更多的“中心”来带动各区域的发展,协调东西部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文化力量也是考量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因素。如我国的中心城市上海,它不仅是国家经济中心,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此外,国家中心城市还应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起到连接国内外的重要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努力建成“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宜居城市。

首先,应淡化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强化它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其次,要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如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化大城市,它主要着眼于强化首都功能,发展首都经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最后,还要充分考虑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1.阅读【材料一】,请解释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50字以内)

2.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北京,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了一系列具 体举措。阅读【材料三】,将下列目标与相应的举措连线。(在横线上写出字母即可)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因地制宜,发挥北京的地区优势。

③淡化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强化其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A.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新区。

B.从源头调控小客车出行需求,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

C.将二环路沿线区域建成展示历史人文遗迹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文化景观环线。

D.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三则材料,概括西安当选“国家中心城市”的理由。

 

查看答案

有人说:“人到绝境是重生。”强者总能在绝境中创造机会,走出困境。请结合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20字以内)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日:“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县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孔子日:北方有兽,其名日蟨,前足鼠,后足兔,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也,食得甘草,必啮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蜃以走。蟨非性之爱蛩蛩巨虚也,为其假足之故也,二兽者亦非性之爱蜃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与名利于天下者乎!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源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

(选自刘向《说苑卷六·复恩》,有删改)

注:①[易]指古代典籍《易经》。②[德]报答、感激。③[县禄]给予俸禄。县,读音xu6n,“悬”的古字。④[逮]到了。⑤[蛩蛩巨虚]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蛩蛩与巨虚是形影不离的二兽。 ⑥[啮]咬。⑦[比假]互相亲近、帮助。⑧[营]谋求。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臣卑鄙/皆美于徐公

B. 崩寄臣以大事也/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C. 恐托付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D. 必啮以蛩蛩巨虚/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2)必负蜃以走

3.【乙】文以蛩蛩巨虚与蜃的故事为喻,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做人之道,而【甲】文中的诸葛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此道。请说说这个“道”是什么,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后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起笔一问一答,饱含着词人的万千愁绪。请结合上阕内容,展开联想,以词人的口吻, 描述你从画线句中读到的词人的心理活动。

2.词的下阙借写孙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叫作“用典”。你读过的其他古诗词中“用典”的语句还有“__________”。(写出一句即可,课外诗句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查看答案

你所在的学校开展寒假游学活动。同学们在齐鲁大地游泉城,登泰山,访曲阜,探究文化底蕴,领略齐鲁魅力。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1.趵突泉居泉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下面这幅书法名帖是书法大家赵孟頫有感于趵突泉美景而作。请欣赏并完成后面小题。

(1)这幅名帖的书体是____。有同学对其作了如下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 作品用笔清晰流畅,点画圆润,外柔内刚。

B.作品筋骨劲挺周正,情感奔放,喷薄而出。

C.作品用墨浅深自如,浓淡皆宜,俊美典雅。

D.作品布局匀称均衡,章法平和,温厚疏朗。

(2)根据下面的提示,请你推断上面书帖中“时来泉上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句中“濯”字的意思。

提示:濯,金文器,由(水)、(羽毛)、(隹,小鸟)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访问老舍故居时,同学们了解到,老舍先生曾把济南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为这座城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_____》,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温润灵秀的济南。同学们还了解到,老舍先生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普通民众身上,他创作的反映北平城人力车夫悲惨命运的小说《____》、表现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小说《四世同堂》,都是这类

题材的代表作品。

3.同学们登上泰山,饱览大好山川的同时,感受到泰山丰富的文化底蕴。请根据要求,完成(1)-(2)题。

(1)有位同学在网上查阅关于泰山文化的资料时,看到了下面一组连环画。他根据连环画内 容,想用下面成语(俗语)替换第6幅图中画横线的俗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有眼不识泰山    B.掩耳盗铃    C.管中窥豹    D.自欺欺人

   1.-位书生偶然听说,得

到螳螂捕蝉时用来遮身的那片树叶,就可以把自己隐蔽起来,别人看不见

2.书生于是整天在树下观望,当发现一只螳螂正悄悄躲在叶子后伺机捕蝉时,他连忙去摘那片叶子。

3.不料那片叶子掉了下来,

跟地上的落叶混在一起辨认不出来了。他便用衣服包了很多落叶带回家。

4.书生拿起一片又一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一遍遍问

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老老实实答道:“看得见。

5.后来,他的妻子被纠缠

得厌烦极了,随口哄骗了他一声:

“看不见了。”书生听了大喜,拿起这片叶子,跑了出去。

6.书生奔到市场上,用叶

子遮住脸意图偷盗,结果被扭

送官府。县官听后不禁大笑,

感叹道:“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举行过皇帝封禅大典的名山,帝王将相、名人宗师对它仰慕备至,因而泰山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下列选项中的“泰山”不含喻意的一项是_____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人心齐,泰山移

C.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D.仰之如泰山北斗

4.曲阜之行中,当地某中学的学生陪同学们拜孔庙,谒尼山,访杏坛。回京后,同学们纷纷在微信中给曲阜的学生留言,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论语》中的语句。下列留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们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让我佩服不已。“见贤思齐焉”,我将以你们为榜样,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B. 曲阜同学热情周到,彬彬有礼,侃侃而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你们真不愧是圣人故里的谦谦君子啊!

C. 子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们一定会信守承诺,经常与大家交流感兴趣的古都文化,共同品味京华魅力。

D.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曲阜的朋友们,欢迎你们到北京相聚,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首都风采,再续友情。

5.回到学校,文学社制作了一期游学专刊。下面的文字是本期卷首语中的一段,请你将它补写完整。

山东这片土地孕育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齐鲁文化,滋养了文人墨客的豪迈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编年体史书《_________》中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自信与担当;体现在杜甫远眺东岳时“______________”的高远志向;体现在苏东坡“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的报国雄心:体现在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的磅礴之气……千百年来,这份豪情激越昂扬,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奏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篇章的最强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