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龙应台《独立宣言》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人相处才是适...

龙应台《独立宣言》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人相处才是适合的?其实,我们生活学习、待人处事等,都需要寻找适合的方式。

请结合你身边的事例,以“适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少于650字;(3)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4)不得抄袭《独立宣言》一文的内容。

 

适合 “就是它了!”我欢欣地叫着,“这样的兰花就适合摆在家里!” 我抱下那盆兰花,兴冲冲地回到家里,那蝴蝶兰的紫色花瓣映着光的跳跃,仿佛一只只蝴蝶正要翩翩起舞。我深深地陶醉在它的美丽之中,眼睛无法离开。 该怎么养呢?我思索着。这时,瞥见了旁边的一株剑兰,恍然大悟:“反正剑兰和蝴蝶兰是同一类的,像剑兰一样养准是适合的!” 于是,怀着对蝴蝶兰的珍视,我异常积极地承担着养花的义务。每日早晨,我吹着口哨装满一壶的水,小心翼翼地走到兰花旁,怀着关怀的眼神将壶中的水慢慢倾倒在兰花身上,直到那花瓣盈满了水珠。日复一日,我勤劳地照看着它。 一天清晨,正当我又要照看那兰花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花瓣悉数耷拉着,毫无生气,仿佛一双双垂下的眼睛,在那枯瘦的枝干上叹着气,尽显颓丧之感。我不敢相信,直去抱住那兰花,哭着:“难道我养的方式不适合这花吗?” 母亲闻声而来,见我一脸沮丧,又看看兰花的状况,明白了一切,说:“唉,蝴蝶兰要几天才淋一次水,与剑兰不相同,天天浇水不适合它的。” 我的心仿佛被狠狠地撞击。原来,适合的方式这么重要。 我振作起来,寻找适合的方式。我反复查阅蝴蝶兰的基本资料,牢记它的生活习性与照料方法。我不懈坚持着正确的方式,并通过不断地观察,总结出更好的照看兰花的方式。终于,那蝴蝶兰又重新绽放起来,就像我的心也重焕光彩。花有花生存的适合方式,人有人适合的处事规则,世间万物都有因自己的独特性而不同的道理。在对待事物时,我们应学会寻找适合的方式,才能使做事时事半功倍,达到成功,断不能违背事物的道理。 适合,就是世间万物生存的最基本原则。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之前加入了一段提示语,这为学生在选材立意方面提供了思路,使得学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得到引领与启发。该作文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挖掘的能力,题目难度不算很大。看到作文题,我们可以从三大主题入手思考。一、真情类。写亲子情、师生情、社会真情。在与亲人朋友的相处时,我们需要找到适合的沟通方式,从细节描写之处见真情。二、成长类。围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来思考。比如:我们做事、学习都要适合自己的节奏,找准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别人拥有的美好的事物、生活,不一定适合我们。三、社会类。思考角度从个人上升到社会现象、文化潮流,如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是否适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是否适合等。此类立意在考场中有较高优势,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等,但切忌泛泛而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吴学究道:“如何赶得上?他作起‘神行法’来,这早晚已走过五百里了!只是事不宜迟,我们只得恁地,可救他两个。”晁盖道:“怎生去救?用何良策?”吴学究便向前与晁盖耳边说道:“这般这般??如此如此??主将便可暗传下号令与众人知道,只是如此动身,休要误了日期。”

选段中吴用定下的“良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判断题(与原著内容相符的打“√”,与原著内容不符的打“×”。 )

(1)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曾化成四位美女试探唐僧师徒四人,只有唐僧不动凡心。____

(2)“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我爱你就像我的生命一样,尽管你贫穷、低微、矮小、不美。”这是罗切斯特对简爱发自内心的表白,他们的最终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_______

(3)“弱小的草呵!/骄傲些罢/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这首诗是作者冰心对大自然的歌颂。                                                               _____

 

查看答案

非连续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叶雕,就是在叶子上雕刻。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叶雕艺人之家的刘政,童年时就喜欢看爷爷做叶雕。大学毕业后他四处走访,收集叶雕资料,学习传统的叶雕技法,他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验,开辟了一个“叶雕世界”。刘政还大胆创新,用现代形式呈现古老艺术。他尝试给叶子染色,原本淡黄色的叶子,经过染洗,变成墨绿叶、大红叶。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但创作出的叶雕艺术品颜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无穷趣味。

呈现在眼前的树叶,经“千锤百炼”,已“脱胎换骨”:高温煮、颜料染、刷子剥,一道道工序之后,它薄如蝉翼,柔软如布,不腐不烂,可存百年。再看叶面上的图画,或写实或写意,总让人意想不到:静谧的森林里,忽然跑来一只欢快的小鹿;一个人撑起一支长篙,向湖水更深处漫溯;两小无猜的纯真,一切竟在不言中……

 

         

 

叶雕作品:水墨船家                            叶雕作品:童趣

------------《人民日报》

【材料二】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 1984年, 贝聿铭设计了先锋之作——70层楼、高三百多米的香港中银大厦,它成为“中国大雄心”的象征。 2006年,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以“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原则,独显传统之美,如中国文人般内敛含蓄。贝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这表明贝聿铭作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既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又不放弃自身丰富的文化传统。

------------《阅读》

【材料三】

2015年 1月, M . Y . L ab 木艺实验室在杭州正式创办。在这个新式木工坊里,虽然它的创作方式改变了,但它背后的工序和时光,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他们体会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许多正能量。除了传统意义的木艺作品,喜欢音乐的木匠们还制作尤克里里和吉他。传统的木作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叶雕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这个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

B. 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以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表明贝聿铭是中西文化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C. 木艺实验室是新式木工坊,“木友”们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体会到乐趣,收获许多正能量。

D. 从刘政的“叶雕世界”到贝式建筑,再到木艺作品,我们看到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可贵。

2.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一段话。

叶雕艺术,变的是叶片颜色,不变的是_______; 贝式建筑,变的是建筑风格,不变的是_____;木艺作品,变的是创作方式,不变的是______

3.以下链接材料对中国文化作了高度概括,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中国文化的特征。    

链接材料: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在实际的交融碰撞中,中国文化已很难分清彼此,可谓“儒道互补,庄禅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意境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即: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不拘一格,有容乃大,以至于外国学者提到中国艺术时,不得不用“博大精深”来形容。

 

查看答案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草婴和贺友直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善于“守破离”,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③守,  A    。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④破,   B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  C    。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A、B、C处。(填序号)

①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②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③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A.____    B._____  C. _____

3.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__________→④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4.阅读③-⑤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

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俄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①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②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③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 ,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④我对油菜花再熟悉不过了。我的故乡坐落在苏中平原上,属于里下河水乡,水网密集,油菜花随处可见,田间、路边、河坡上……经常能看见这种极其普通的花儿。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家,路边的一侧是一条小河,河坡上开满了油菜花。爸爸每次骑到这里时,就会停下来,沿着河坡往下走,采上一朵油菜花,然后递给我。回到家中,我们将采来的这朵油菜花插在装了水的瓶子里,屋子立刻就靓丽了不少。记忆里,童年的每个春天,眼前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灿烂盛开,家中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美丽装扮。

⑤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它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⑥即便你从未亲眼见过生命力旺盛的油菜花,从未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这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⑦这也难怪,油菜花本来就是长在乡间田头的。油菜花说到底并不是观赏性的花,而只是有着很强实用价值的农作物油菜的花。那些大面积种植的油菜,不仅可以用来食用,长出的菜籽更是极好的榨油原料。清代乾隆皇帝就有诗赞油菜花:“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所以,油菜花在本质上便是属于故乡、属于乡土的。

⑧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不仅美丽,更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是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

⑨而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故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 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她)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⑩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 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记得某一年去往某地,在一个镇子上采访,不经意间,经过一家屋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油菜花。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是身在故乡。

(2017年04月20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结合全文,概括油菜花的特点。

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从加点词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从修辞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5.以下选项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它”指什么,从题目本身看不出,因此既有悬念,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在作者看来,油菜花不具有观赏的价值,而是与故乡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充满烟火气的具有实际价值的花。

C.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与《白杨礼赞》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油菜花承载着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所以在作者眼里,“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