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人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huo然guan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huò_______然  guàn________

2.对第②段括号中的标点符号应该是(     )

A.     B.     C.     D.

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和“不求甚解”各有所指,其中,“好读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求甚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认为,第⑦段内容冲谈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应当删去。你同意这个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1.豁贯 2.B 3.养成喜欢读书,用心读书的好习惯。读书一要有虚心的态度,二要有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不同意,第七段在前文举例的基础上,再次阐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要死抠一字一句,不要因小失大。是对全文“不求甚解”正确内涵理解的重要补充和反复强调,更好地强调了文章观点,增加了论证的严密性。 【解析】 1.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贯”是会意字,可根据会意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试题分析: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a表示停顿,b表示语气,c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点号又分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 冒号)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点号作用在于点断,表示说话的语气和停顿;标号作用在于标明。主要表示书面语言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本题要根据停顿来填写标点。第②段括号中的标点符号应该是分号。用以分隔多重复句第一层次的分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平时爱好读书,但不过分寻求深奥的解释;往往对书中意义有所体会,便高兴得忘记吃饭。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好读书”在文中指养成喜欢读书和用心读书的好习惯。“不求甚解”在文中指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而今义是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所以一定要根据语境去推断词义。 4.试题分析:考查语段是否删除。首先要读懂第⑦段的内容,然后再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这一段落是删是留。第⑦段论述的是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这正好是对全文“不求甚解”正确内涵理解的重要补充,所以与中心内容密切相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履于肆。仆私其直①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②,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③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谬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①直:价值。      ②过:探访。   ③踵:到,走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仆友人之履以归       窃________   

(2)适使其仆履于肆         市________

2.“友人”与楚人绝交的原因是_________

3.文中楚人的友人是一个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巢谷传(节选)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刻画了巢谷有情有义的高尚品质。

B. 本文赞扬了巢谷不畏牺牲的侠义精神。

C. 文中突出表现了巢谷对朋友肝胆相照。

D. 本文语言朴素平易简洁却又回味无穷。

 

查看答案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秋》表现了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表现了游子思归的悲凉之情。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小令都运用了“天净沙”这一曲牌。

B. 两首小令开头都描绘了寂寥萧瑟的秋日景象。

C. 两首小令都运用了乐景反衬悲情的笔法。

D. 两首小令都将丰富的情感融汇在“景语”之中。

 

查看答案

默写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   (《蜀相》)

(2) _________________ ,时有幽花一树明。   (《淮中晚泊犊头》)

(3)黄芦岸白蘋渡口,___________________。   (《沉醉东风  渔夫》)

(4)夕阳下,______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寿阳曲·远浦归帆》)

(5)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点赞,为一网络语言。后引申为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

请你以“为         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须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