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节选自《_________》,是北宋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    ②但当涉猎________

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④卿今者才略________

3.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4.孙权是怎么劝吕蒙读书学习的?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资治通鉴》司马光 2.①当道,当权②粗略地阅读③到,等到④才干和谋略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或吕蒙现在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 4.孙权开始劝吕蒙多学点知识,可他以军中多务推辞,孙权现身说法,语气坚定而又循循善诱,“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5.示例一: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示例二: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示例三: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红星照耀中国》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当涂”:当道,当权。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可从文章中提取“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作为答案。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孙权开始劝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以多务推辞。接着孙权又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现身说法,语气坚定而又循循善诱。理解好文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5.试题分析:要看懂题干,问的是“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不是整篇文章对你的启示。所以可以考虑以下答案: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知识能赢得尊重;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等。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词背诵默写填空。

①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②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木兰诗》)

③《春夜洛城闻笛》中由己及人,想到此时的浪子,唤起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晚春》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全下列词语。

①深______痛绝   ②心不在______   ③______尽心血

______为人知   ⑤家______户晓   ⑥可歌可______

 

查看答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污_______   ②_________   ③气冲_________

_______   ⑤_________   ⑥而不舍_________

 

查看答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过往让人难以忘怀,或是一种亲情,或是一种友谊,或是曾经逝去的蓝天,或是童年流过村前的潺潺小溪。这些美好的记忆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因为它们的曾经陪伴,我们才会感觉到成长的路上阳光多于阴雨,温暖多于寒冷。这些曾经的美好,我们怎能忘记?

请以“怎能忘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认真审题,力求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3)请工整规范地书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世界那么大,我想带您去看看

麦子

(1)母亲今年60多岁,本就不瘦的她这些年像吹了气一样地愈加胖起来。由于胖,她婉言谢绝我让她入住大城市的邀请,固执地留守在老家,上午遛遛弯,下午打会儿小麻将,每月靠着不多的养老金,自娱自乐,怡然自得。

(2)那日,我带女儿旅游回来,照例给母亲打电话,像过去那样不厌其烦地描述所到之处的风景和趣闻。母亲一向爱听这些,边听还边好奇地问:上海真的繁华热闹吗?南方的春天跟北方一样吗?故宫里还有宫女吗?她的问题稀奇古怪,总让我的小女儿跟我吐槽,“妈妈,姥姥真土。”

(3)我见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乌黑的长辫子、闪亮的大眼睛、唇红齿白、衣着时尚,一点儿都不土。母亲的心很大,即使经济困顿,即使跟父亲经常有吵不完的架,但她仍旧对未来有热切的盼望,偶有闲暇总是跟我说,“外面的世界大着呢,妈是没有机会了,希望你能有一天走出去,带着妈的眼睛啊好好看看。”说这些时,母亲的眼神悠远。

(4)终于,我考上了大学,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能看到自己想看的风景。但是母亲却像个被故乡囚禁的犯人,一日日苍老下去。偶尔跟她提出想要带她去旅行,她态度坚决地摇头,嘴里还嘟囔着,“不去不去,那得花多少钱啊。”看到我失望,她还不忘安慰说,“妈知道你孝顺,不是钱的问题,是妈年纪大了,又胖,实在不想动了。”

(5)有一次带孩子旅行,见到同行的朋友竟然带着年迈的父母,我无比羡慕地说,“你真幸福啊,还能说动他们,我爸妈死活不来。”她欲言又止,随后才偷偷告诉我,“全天下的父母啊都是怕给孩子增加负担。这次肯来,是因为我说老年人免费,这才给哄来的。”

(6)瞬间,我心有所动。

(7)那年5月,我便有预谋地把母亲接到家中小住。一日,假装无意说,“有个免费旅行活动,你去不去?”母亲眼前一亮,“不花钱的当然去。”然后眼神又黯淡下去,“谁那么好,让免费去啊?”我一本正经地说,“这不母亲节快到了嘛,人家搞活动呢。你不去我让别人去了啊。”母亲这才笑开了,“去,去。”

(8)我揶揄她,“您不是说不爱旅行吗?”母亲羞赧地笑了。

(9)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带着母亲旅行。到哪里,她都紧紧牵着我的手,我也第一次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她的衣食住行,看着她第一次坐飞机的忐忑不安,看她痴迷地看海,看她欢笑着赤脚走在沙滩上,看她吃着那些普通的团餐还赞不绝口,心里欢喜雀跃。

(10)最后一晚,临睡前,她眼睛红红地跟我说,“怎么感觉这几天就像做梦一样,从小我就想看看大海,一晃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个闺女好啊,替妈把这梦给圆了。”

(11)我鼻子一酸,我其实早就应该想各种办法带她出来看看。

(12)还没等再次出发,她却病倒了。病榻之上,我鼓励她说,“您不是还想去草原吗,还想看看长城看看毛主席的遗像吗?我刚成为上次那个旅行社的VIP会员,能参加很多优惠活动,只要好起来,咱们年年都能去旅游。”

(13)母亲微笑着摇摇头,絮絮叨叨跟我说起了我的不易: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工作不是过去的铁饭碗,女儿琴棋书画都要学,还背着重重的房贷,经济负担太重了。她实在不忍心我在她身上浪费一分钱。

(14)看我边听边哭成泪人,母亲的眼眶也红了,用温热的手轻轻拍着我的手,“别替妈打算了。妈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你的眼就是妈的眼,你看到了,妈也就看到了。”

(15)我反将那只苍老粗糙的手紧紧握在手里,流着泪倔强地像是对她说也像是对自己说,“不,我看到了跟您看到了也不一样。世界这么大,我看到了,也想带您去看看。”母亲忙不迭地答应,在泪水中笑成一朵好看的菊花。

(16)虽然她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但我会用她喜欢的方式,携着她,陪她看穷其一生渴望看到的风景,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带她去看看。

《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母亲眼前一,“不花钱的当然去。”然后眼神又黯淡下去,“谁那么好,让免费去啊?   

(2)说这些时,母亲的眼神悠远

3.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她态度坚决地摇头,嘴里还嘟囔着,“不去不去,那得花多少钱啊。”

B.母亲忙不迭地答应,在泪水中笑成一朵好看的菊花。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