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老家的树 ①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

老家的树

①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清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墓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些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颂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遥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②松柏,挺立在山峦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产出一种生命的风范来。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和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③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您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三十多年的动乱,可曾把您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地想念!

         (选自台湾作家郭枫的《老家的树》)

注释① [祖茔](yíng ) :祖坟

1.作者对松柏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① 段写“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生命的风范”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第② 段文意最少概括出两点。

4.结合全文的主题来看,本文中的“严寒”和“松柏”各象征什么?

 

1.① 小时候.认为松柏不属于自己;读书之后还是认为它不属子自己,不喜欢它;后来认为它是很可傲的树.(答"由不喜欢到喜欢(崇敬,赞美)) ② 因为知识和阅历逐渐丰富,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 2.反衬松柏的不畏严寒(或"与松柏的不畏严寒形成对比" ) 3.① 超脱尘俗的崇高② 甘受寂宽的淡定③ 抗拒苦难的顽强(或"超脱红尘之外,能够承受寂寞,顽强) 4."严寒"象征"严酷的社会环境"(或"老家三十多年的动乱") ;"松柏"象征"老家劳苦,沉默而坚强的人们"(或"坚强的愈志",或"顽强的生命")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梳理与原因分析。解答此题在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找出有关作者情感描写的句子作答即可。依据文章第一段的“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墓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的里面藏着些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颂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透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敬的树!”这三句话即可整理出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衬托手法,就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本题作者描写冬日里其他树木的凋敝,意在反衬松柏的不畏严寒,表现它坚强的品质。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结合第二段描写松树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然后分点概括即可。文章第二段第一句,先总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松柏产生出一种生命的风范来”,然后分三点来写,先写松树的高,再写它面对寂寞的淡定,最后突出它具有“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据此概括作答。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象征)的理解。结合作者最后一段内容,可以看出文中的家乡人和松树有相似之处,家乡人历经了三十年的动乱,这不正雪中的松树相似吗?所以“松柏”象征老家劳苦、沉默而坚强的人们,他们都是顽强的生命。而“严寒”则象征着这些人生存环境的恶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富贵不能 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焉得为大丈夫乎”和“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分别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查看答案

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并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富贵 冯有时   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马约翰   赵安娜   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     王笃志  刘致远

用意:___________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名字,内涵丰富,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请仿照示例,按照要求,为下面小孩取名,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解说所取之名。(所取之名,含姓为三字:解说语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示例 :蒋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踏实努力。

姓名:蒋力行    解说:与其聒噪不休,不如身体力行。

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

姓名:__________

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地遨游蓝天。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兄弟俩再三推辞,主持人执意邀请,哥哥便发表了言短意深的一句话演说:“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________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填空

_______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______花了足足十三年时间写的科普巨著,他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绿水逶迤,芳草长堤,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4)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

(5)《雁门太守行》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边是一份按书信格式写的申请书,其中格式和内容各有一处错误,请改正。

申请书

敬爱的团支部:

您好,我是一名初二学生,我叫李丽,我申请加入共青团这个优秀又先进的组织!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或后备军。

我们不是在为明天奋斗,不是在为完美的今天奋斗,是在为我们不完美的今天奋斗。我们只争朝夕发奋求知,立志成才,有创造精神,也有创造激情,善于实践,敢于适时冒险,以我们事业的虎虎生机创造祖国的龙腾盛世!

我们是青少年,更应该从现在努力,所以请组织批准我的入团请求!

此致

敬礼

申请人:李丽

2017年5月4日

(1)格式上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上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_____“或”改成“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