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宋•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注释)①楼名,在浙江吴兴。一说指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②度(dù):指遮挡。③萧萧:指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1.首句“山绕平湖波撼城”很明显是化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诗意。

2.从“欲三更”“到天明”,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请结合词意回答。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示例:“欲三更”,写出词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之久;“到天明”写出词人散发独坐,沉吟达旦;从众读出词人既有沉浸在山水自然风光中的意趣,又有自由潇洒的超脱情怀。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根据首句的意思“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可知此句化用的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的诗意。 2.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从疏通诗歌的意思,了解内容入手。“欲三更”,写出词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之久;“到天明”写出词人散发独坐,沉吟达旦。从这两个词语中,可看出词人既有沉浸在山水自然风光中的意趣,又有自由潇洒的超脱情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书序,完成下列小题。

《海底两万里》译序(节选)

钱培鑫

①一八六五年夏天,乔治·桑读完凡尔纳的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和《地心游记》之后,给凡尔纳写了一封信。女作家在信中写道:“先生,感谢您在两部扣人心弦的作品中写了那些亲切和蔼的语句,它们使我忘了深深的悲痛,帮助我顶住痛苦的担忧。对您的两本书,我只感到一丝怅惘,那就是我已经把它们读完了,可是没有十多本可供我继续读下去。我希望您不久将我们带进大海的深处,让您笔下的人物乘着这些潜水机旅行,您的学识和想像力能够使之改善。”文学史家们认为,乔治·桑的信是促成《海底两万里》这部“海洋小说”诞生的直接动因。

②乔治·桑的建议也许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因为此时此刻,奔驰的蒸汽机车缩短了人们与大海的距离,去海边度假蔚然成风;画家们纷纷到大西洋之滨捕捉天光水影,透纳、布丹的海景画风靡一时;在文坛,雨果的小说《海上劳工》和米什莱的著作《大海》相继问世……海洋正日益进入大众的视野,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期待接触、了解神秘的海洋。

③除此而外,凡尔纳写“海洋小说”与自身的条件有关。他本人一八二八年出生在濒临大西洋的南特市,从小与大船东们比邻,直到二十岁才离开家乡去巴黎发展,所以对海洋怀着特殊的感情。他先后拥有三条小船。一八六八年七月,凡尔纳购入“圣米歇尔”号时,正赶上写《海底两万里》,一部分手稿就是在诺曼底、布列塔尼海面以及英吉利海峡上写成的。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慨叹道,海上航行“给想像力提供了多么丰富的养料”!天时地利人和,无怪乎凡尔纳将乔治·桑的信奉为至宝,不但久久珍藏,而且立刻投入创作,历时三年,写得非常用心,生怕把这么好的题材写砸了。

④《海底两万里》先以连载的形式,从一八六九年三月二十日到一八七Ο年六月二十日在埃泽尔于一八六四年创办的《教育和娱乐》杂志上与读者见面。埃泽尔对十九世纪法国文学起过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在一八六二年与凡尔纳相识,《教育和娱乐》杂志问世后,请凡尔纳为文学版撰稿,从此开始小说连载。本书的上篇于一八六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版,下篇在一八七Ο年六月十三日出版,初版卖了五万册。考虑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的形势,可以说《海底两万里》从一开始就得到读者的欢迎。

⑤凡尔纳一生写了八十部小说,几乎部部成功,深受读者喜爱。尽管如此,他在十九世纪始终未能进入主流作家的行列;翻开文学史,很难找到凡尔纳的名字。究其原因,是因为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文学以揭露社会黑暗、抒发内心痛苦为主流,而凡尔纳的小说大多积极向上,赞美科学,歌颂人性,与当时的审美观背道而驰。值得欣慰的是,《海底两万里》曾经启发天才诗人韩波写出著名的长诗《醉舟》,一九五八年首次抵达北极的原子能潜水艇就是以鹦鹉螺号命名的,小说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改写成连环画;一九六六年法国推出《海底两万里》袖珍本时,印数高达十万册,它在中国也被推荐为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鹦鹉螺号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潜入“大海的深处”,继续领略自然的奥妙,感悟人生的哲理。

  2002年4月14日于上海江湾

1.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的动机有哪些?

2.上文第⑤段加点处“大海的深处”包含了哪两层含义?

3.结合《海底两万里》相关情节,根据提示,将下面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在人类还没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

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班共同阅读《海底两万里》整本书。请帮助他们将下列专题任务表补充完整。

专题探究

任务说明

研读译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尼摩船长

了解尼摩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熟悉相关情节,分析他的性格品质,把握塑造该人物形象的意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中速写

张守仁

这里是方圆百里的原始森林。空中,叠翠千丈,遮阴蔽日;地面,葛藤缠绕,落叶盈尺;地下,盘根错节,根须如网。这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这里有巨栋大梁,珍禽异兽,奇葩硕果,灵芝妙药。高大挺拔的望天树是林中巨人,直冲云霄,傲视碧海。大青树广展绿冠,庇荫着众多伙伴。松杉竞生。乔灌咸长。荆棘丛集。低层杂草繁密。阴翳处蕨类葳蕤,卧倒的枯树上覆盖着苔藓,又有小树从苔藓中探出新苗。巨蟒似的绞杀植物盘绕于树干。A大蚜趴伏在校杈上吸吮汁液。野雉在林梢飞翔。猴子在树冠摘果。孔雀在泉边开屏。野蜂在花丛中采蜜。蚁群在腐殖层上蠕动。这里蚊蚋成阵。蚂蚱跳跃。长虫在拥挤的空间里扭曲穿行。林间流泻着婉丽的鸟鸣。更有山溪潺潺,叶丛滴翠。幽暗的草丛中,兰花放出馨香,海芋叶旁,龙舌兰伸出锐利的绿剑。开放红白花朵的茑萝,在枯枝上攀援盘旋。阔叶下的蛛网上缀着露珠。蜗牛驮着贝壳在湿地上爬行。远处林边大象甩动长鼻,悠然踱步。层林之上,鹞鹰在蓝天里滑翔,用它那对犀利的眼睛,窥伺着下界的猎物。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惊骇于万千动植物形体结构是那么完美:随便一茎小草,一朵鲜花,一颗果实,一株树木,一只飞鸟,一头走兽,它们的躯体组织,它们的色泽、形态,是那么气韵生动,血脉通畅,和环境之间显得和谐无间,浑然天成。啊,那是竞争、完善,才能达到目前这种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的状态!和自然界生物的完美结构相比,人间一切科技、文艺作品,都相形见绌。万千物种在这里多层次、高密度地孳生、繁衍、更新、斗争。岁岁年年,世世代代,永不停息。物竞天择,各司其职。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如果上帝偏爱某一物种,要求纯粹、划一,这无异于毁灭某一物种自身。在这里,同一就是同灭,差异才能互补,共生方能共荣。如果它们分离,许多物种将因失去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生存条件而死亡。它们只有集结、混生在一起,才能生机蓬勃,旺盛葱茏,荒蛮野性。在这里,每一瞬间,都在发生亿万次的新陈代谢。腐烂与新生、繁荣与枯萎,都在这生命的大舞台上演替。这里有最美妙的天籁,这里有最丰富的色彩,这里有最生动的形象。B而当暴风袭来,林海枝舞叶涌,俯仰起伏,万千树干就是万千根摇曳的琴弦,弹奏出惊心动魄的交响乐;云雾涌来,一切淹没在白茫茫的浪涛之下,变成一片摇摆晃动的海底森林;但当热带雨倾泻过后,太阳重又照耀,亿万叶片上的水珠,闪烁出亿万颗晶亮的星星,炫人眼目。哦,森林,地球上最繁密、复杂的生物群落。C只有用一种不分段、头绪有点混乱的文字,才能充分表达出杂乱成一个板块的整体感受。且让我以身边潮湿的树墩当书桌,迅速记下这篇即兴式的短文……

选自《散文百年经典》

1.根据上文内容,按要求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层次

关键句

引起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

引出对这片丛林各种生物的描写

第二层

,那是竞争、完善,才能达到目前这种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的状态!

______________

 

 

2.散文有精美的语言,先要读懂内容,后读出感悟。请参考对A处文字的赏析结果,完成对B处句子的赏析。

 

A处句子

B处句子

读懂内容

运用短句,语言对仗,并选择相应动词写出各种动物的特点。

_________

读出感悟

这片原始森林中各种动物千姿百态,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对这种自由自在生命力的由衷赞美。

________

 

 

3.有同学细读了C处文字,提出了质疑请你帮助解答。

疑问:不分段的文字,读起来实在让人感到“混乱”。难道分成几段,就表达不出作者对这片原始森林的“整体感受”吗?

解答:

4.在一次主题阅读活动中,某语文老师将上文与《敬畏自然》《谈生命》组合在了一起。请你探究这位老师这样组合的理由。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陈涉世家》《曹刿论战》《孙权劝学》分别选自《史记》《左传》和《资治通鉴》,后两部皆为编年体史书。

B.奥楚蔑洛夫、夏洛克、阿廖沙分别是契诃夫《变色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高尔基《童年》中的人物。

C.《雪》《藤野先生》《故乡》分别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彷徨》。

D.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都是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分别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和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根据描述,对下列三个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民间有插柳、郊外踏青、祭扫坟墓等习俗。

②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③冬天正式开始。此时,一年的田间劳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进行收藏。江南种冬麦,移油菜。

A.谷雨   夏至   冬至             B.清明   夏至   立冬

C.谷雨   立夏   立冬              D.清明   立夏   立冬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        (《马说》)

(3)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_____(《曹刿论战》)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

(2)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青青子衿________。   (《诗经·郑风·子衿》)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歌燕舞”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古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更包含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符码。请你写出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连续的两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