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 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 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景中含情,全诗使人感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

2.本诗诗眼是什么,结合后两句诗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C 2.故园情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在阅读古诗词中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看出,C项错误,这首诗通过玉笛的悠扬烘托夜的安静,衬托出是人情感的变化。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后两句的意思是: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诗眼是“故园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体会下面一段话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回答文后问题。

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说:“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

(1)老师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话里的意思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修改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修改:把“改进”换为“提高”)

B. 秋天的中山是美丽的季节。(修改:把“秋天的中山”改为“中山的秋天”)

C. 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修改:把“否”字去掉)

D. 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修改:把“关于”去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啊!黄河!你一泄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 在这危急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扭转了局势。

C. 老师历尽心血地教导学生,从没一丝怨言。

D. 他想说什么, 但梗住了, 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B.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春秋时期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 《最后一课》是由法国作家都德写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起因、经过。                                                            

 

查看答案

有一位长期以来xiǎn wéi rén zhī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jū ɡōnɡ jìn cuì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请根据文中括号处的拼音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