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两角钱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

两角钱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 透明”的含义。

4.“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5.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

6.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1.“我”在邮局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 ,一个男孩子主动帮助了“我” ,令“我”感动难忘 。(大意相同即可) 2.①“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 小得像个豆芽菜”,通过外貌描写点明男孩子生活的艰辛,以更好地表现他内心的善良。②“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出男孩子既想帮助“我”又怕被“我”拒绝的矛盾心理。 ③“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男孩子此刻的矛盾心理。 (任选其中两种进行分析即可给分) 3.“干净透明”是指男孩子内心纯洁,待人真挚。(大意相同即可) 4.男孩子在帮助了“我”之后非常开心,“我”不愿意打破他这种美好的感觉。 5.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 是快乐和自豪的 。 6.男孩子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男孩子乐于助人的纯洁心灵打动了“我”;(男孩子的举动提醒“我”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一定要伸手帮助他人)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可概括为:“我”在邮局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一个男孩子主动帮助了“我”,令“我”感动难忘。 2.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关键字眼辨别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主旨思想、人物心理等细节进行分析即可。“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 小得像个豆芽菜”,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了男孩子生活的艰辛;“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出男孩子既想帮助“我”又怕被“我”拒绝的矛盾心理;“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男孩子此刻的矛盾心理。 3.本题考查对句子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词语本义,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即可。干净:没有尘土、杂质等。透明:形容透亮和明白。此句出现在民工男孩帮助“我”以后,“我”再次返回感谢时,“我们”不再陌生时男孩冲“我”的微笑。男孩无私帮助了“我”,他的善良天真使“我”很受感动,他的笑容使“我”感到他内心的纯洁和美好。“干净透明”一词准确地表现了男孩子的内心纯洁,待人真挚。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问/今是何世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 乃不知有汉(竟,竟然)    D.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做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6.写出两个关于本课的成语: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

(2)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

(3)青青子佩,______________

(4)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

(5)挑兮达兮,_______________

(6)一日不见,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按下列示例,请把自己读过的中外名著(包括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按序号要求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

示例:①作家:吴承恩  ②作品名称:《西游记》③主要内容(40字以内):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斩妖除魔的故事。 ④感受(40字以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战胜妖鬼怪,终于取得了真经。

 

查看答案

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 《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游客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地区旅游业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黯淡无光,           ,再好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 再好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    B. 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消失

C. 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无味    D. 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