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挚友(zhí) 迭起 可歌可泣...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友(zhí)    迭起      可歌可(qì)      妇儒皆知

B. 夜(zòu)    揩油      深痛绝(wù  )    契而不舍

C. (sou)    校补      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

D. (gēng)   元熏      气冲牛(dòu)     迥然不同

 

C 【解析】试题分析:C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A挚友zhí—zhì;儒—孺。B昼夜zòu-zhòu;契—锲。D熏—勋;气冲斗牛dòu— dǒu。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一群蛤蟆在进行竞赛,看谁先到达一座高塔的顶端。周围有一大群围观的蛤蟆在看热闹。竞赛开始了,只听到围观者一片嘘声:“你们无法到达塔顶的!”

其它的蛤蟆都被说服停下来了,只有一只蛤蟆一如既往继续向前,并且更加努力。比赛结束,其它蛤蟆都半途而废,只有那只蛤蟆以令人不解的毅力,一直坚持了下来,竭尽全力到达了塔顶。其它蛤蟆都很好奇,纷纷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结果大家才发现—它是一只聋蛤蟆!

要求:①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可以记叙自己的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叙写、改写

(2)一个经常失意的年轻人,去向一位大师请教,大师接待他时,首先给他用温水泡了一杯茶水,年轻人没有品出茶的味道,大师于是再用开水给他泡了一杯茶水,年轻人喝了一口后立即品尝出茶的味道。大师说,人生就如品茶,要慢慢磨炼。

根据以上材料,请以“磨炼”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人生第二幕

①时间是1859年6月24日,忽然间,他置身于一个山顶,俯瞰着山下被染红的平原。

②拿破仑的军队正在与奥地利的军队激战,而亨利•杜南特此时就在山上他的马车里目睹着一切。

③军号嘹亮,枪声大作,炮声隆隆,双方的军队激烈厮杀着,亨利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看见尘埃满天,他听见伤者的尖叫,他看见血流成河,奄奄一息的伤兵躺在地上,眼前的景象惨不忍睹。

④亨利并不真的想呆在这里,这只是他的一次商业旅行,他正准备与拿破仑三世商议在瑞士和法国之间开展金融业务,因为在路上他耽搁了一些时间,所以碰巧亲眼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⑤亨利在山上看到的一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斗刚结束,他立即进入那个小镇。他看见所有的房子都倒塌了,伤兵、死亡,涌现在眼前。亨利伤痛不已,他决定在这个小镇多呆几天,他想尽自己的能力去安慰那些年轻的士兵们。

⑥他意识到,他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生活了。阻止战争的愿望强烈地驱使着他,亨利•杜南特的选择最终会使他失去蒸蒸日上的银行业务和他所拥有的一切,也许此时声名显赫的他会因为自己的选择最终默默无闻地死在一个阴暗的不为人知的救济院里。

⑦但是今天我们记住了亨利的名字,在1901年,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我们铭记着他,因为是他创建了国际红十字会。

⑧在1859年的那一天,亨利•杜南特的人生第一幕谢幕了,而人生精彩的第二幕则演绎到他的生命尽头。

⑨很多人的一生都可以分为第一幕和第二幕,亨利•杜南特的前半生,受到商业成功、名望、权利和永不满足的欲望驱使,而后半生,激励他的是爱、怜悯和阻止可怕战争的信念。

1.通读全文,说说亨利•杜南特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出发点各是什么?

2.将第③段中“奄奄一息的伤兵躺在地上”改成与前三句相一致的句式。

他看见尘埃满天,他听见伤者的尖叫,他看见血流成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眼前的景象惨不忍睹。

3.我们今天为什么能记住亨利•杜南特的名字?

4.和平虽然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但当今世界战争的硝烟依然弥漫着,多少无辜的生命被夺去。请你谈谈阅读本文之后的感受,不少于60个字。

 

查看答案

母亲节的礼物

① 红灯,公交车缓缓停下,全车人都欣赏着窗外的流光溢彩,忽然一声清脆的童音响起:“母亲节!妈,是你的节日。”

② 母亲节?糟糕,我还没买礼物,该死,如此重要的节日我竟忘了,好在为时未晚,来得及弥补。只是,该买什么礼物呢?

③ 第一次过母亲节是在别人指导下,买了最标准的礼物——康乃馨。平生头一次买花,花送给母亲。她的惊讶和激动在我意料之外,更让我不安:仅仅一束花,母亲就那么高兴。她的容易满足使我醒悟平日的疏忽,愧疚慢慢袭上心头:明年,明年一定买件特别的礼物!

④ 第二年。我找了好几条街巷,才买回了母亲时常提及却难以购到的特色糕点。看到这件“礼物”的一刹那,母亲额头细细的皱纹似乎熨平了。糕点,我和姐姐分享完了,那漾着笑意的眼睛却始终在记忆里浮动。触动之下,我暗暗思索:明年,明年我要让母亲大吃一惊。

⑤ 可是,买什么样的礼物能使母亲所有的皱纹全熨平呢?正想着,童音忽然又响起:“妈,你要我送你什么——我没有钱,什么都买不了……”声音渐趋沮丧。做母亲的于是笑着逗儿子:“怎么办呢?你没有钱,那我的礼物不是得不到了?”“有了!”童音兴奋起来,“今晚我不睡觉,给你当保镖送你上班。”这种郑重其事令众人哑然失笑。在笑声中,那母亲的声音格外轻柔:“好儿子,妈不用你当保镖。”“为什么?那是我的礼物!”母亲的声音一字一顿地响起:“你的礼物,妈已收下!”

     ⑥“收下了?”几乎同时,车上的每一个人除小男孩外,都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几分钟前还在困扰我的难题也在这母子的对话中忽地解决了,心头顿时一松,其实,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容易送出的。

1.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我以往给母亲的礼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小男孩送母亲的“礼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

2.③段末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 的作用?

3.第③自然段中,母亲的惊讶和激动为什么会让“我感到不安”?

4.“母亲额头细细的皱纹似乎全熨平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小男孩什么实物都没有送给妈妈,为什么妈妈还说:“你的礼物,妈已收下了!”?

6.为什么说“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

 

查看答案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心____________       (2)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

  (3)往来翕忽__________       (4)记之而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 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小石潭的幽深冷寂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B. 第4段,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气氛。

C. 作者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情由乐到忧。

D. 作者虽然贬官失意,但能苦中作乐,,寄情山水,佁然自得。

5.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既要保持小石潭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请结合译文写一篇导游词,要求既生动形象,又简洁明快。(只介绍一个景点)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3)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经·关雎》中生动形象的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描写老人小孩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