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西湖的荷花 李新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西湖的荷花

李新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微雨还阴的天气,对于七月来说正是出门的好机会,空气里浮游着一层被雨荡涤一新的雾霭。伸手挥撩一把,居然活了,如绸纱沾水,舒缓柔情,又如青丝浮动,婉约飘逸,包围你于一片清凉的飒爽境地。湿衣看不见,落地听无声,不该是深藏古籍里宁静的诗情,而属于天下芸芸众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灵感。透过这层雾看西湖上下,好比戴了副墨镜看世界,有一种镜中望月的感受。

②青山翠树,亭阁塔宇,烟云流泻;小桥碧波,柳暗花明;逐波廋舟,绸伞纤女,楚楚妩媚。一景一物入眼来,一切蒙上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未谙神秘。一个西湖就是一幅向世人敞开的古典而又摩登的山水写意经典长卷,沿着我们梦幻般的视野,淋漓尽致地铺陈于江南大地之上,收缩于瞬间心灵的意醉之间。

③走在苏堤上,人流如潮,使你难以想像怎么如此之多的人都来西湖,于是看景不如看人。在你与每一个衣着现代的人擦肩而过的时候,其实你也同隐藏于千年文明里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接踵摩肩而行。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平湖秋月,这诸多胜景只因赶不上季节和天时,不能一睹繁华。坐在湖岸边的石凳上小憩,发现那垂柳棵棵玉树临风,潇洒俊秀,颇有风度,丝丝柳条仿佛柔弱无骨地低垂,扭着细腰,招摇、摆动,如女子优美的长发,把一生的温柔、风流和多情飘然个漫天舞地。

④然而,更加吸引我的是这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花。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片西一块,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嫩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断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好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十里长堤,慢慢走来,十里荷花,十里荷香,恬静淡雅如蝶翼翕动,似熹风猝涌,扑跌入怀中,无限清逸、爽朗,就像啜了一口地道的信阳毛尖茶,心胸肺腑里鲜活地走了一遭,滋润了一道,心神就醉在那一心一意的自在里。整个的我就成了一首侠骨柔肠的抒情诗,诗情和画意一起疯长。此时每一颗观荷的心就是含苞素荷一朵,未定何时会砰地一声花开蕊吐,绽放成一片美景,一片叶子就是一个奇思妙想,一朵荷花就是一个警言譬喻。十里泛荷,十里的锦言绣句波光涌动,只恨脚下太慢,读不尽这风情万种。

⑥这样,忽然想起家乡虽然水域丰富,但绝少有这一泓碧波千点红的景象,没有植荷种菱的习惯,便偷偷采了一个成熟的莲蓬装进口袋,希望来年在老家某处水域也能长出一片新荷来!

(选自《文苑 经典美文》)

1.文章题目是“西湖的荷花”,可前两段花很多笔墨写“西湖”而不写“荷花”,有什么的作用?

2.试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作者笔下的荷花具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品质?试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4.文章末尾写作者“偷偷采了一个成熟的莲蓬装进口袋”,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作者的采莲蓬的举动的理解。

 

1.(1)作者采用衬托的手法,以“西湖”的美衬托下文“荷花”的别致,(2)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写“西湖”为下文写“荷花”作铺垫,(4)体现了作者大胆而精巧的构思。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十里长堤的荷花的恬静淡雅,给人清逸爽朗之感,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陶醉之情。(意对即可) 3.(1)率性,如“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片西一块,全凭率性而为”;(2)出淤泥而不染,如“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断秋水”;(3)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如“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4)不张扬,如“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意对即可,至少两点) 4.我认为作者这样做,并不是随意采摘。作者看到这么美的荷花,“想起家乡虽然水域丰富,但绝少有这一泓碧波千点红的景象,没有植荷种菱的习惯”,由眼前赞美荷花而变为实际行动,要回家乡种荷,“希望来年在老家某处水域也能长出一片新荷来”,以便与荷花长相伴,从而将爱荷之情推向了巅峰。(意对即可)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文章第4段的论证过程。

3.第5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yuè)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精粗________

谑弄皆有义味_______

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④屠自后断其________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可乞/怡自得

B. 终不与一字/一食尽粟一石

C. 何陋有/夫君子

D. 策之不其道/盖诱敌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和刘禹锡把自己比作“神仙”一样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1.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语文课上开展了“狼”专题学习活动,你积极投身其中:

(1)写出含有“狼”字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两年,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边境草原冬季遭受严重雪灾,常闹狼患,狼群一次咬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羊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赔偿机制,多数受损牧户只能“自认倒霉”,独自承担损失。牧民无奈,只好自想办法,阻止狼的袭击。

【材料二】专家认为,真正与狼相对应的“羊”其实应为野生黄羊。由于人类活动严重扰乱了黄羊的迁徙路线,导致黄羊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从而使生物链中的“狼羊”数量严重失衡,狼为了生存,就只能改为袭击家养牲畜。

①以上两则材料进行探究活动,你得出哪些探究结果?(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牧民老王因为自家的羊多次被狼咬死,损失惨重,产生捕杀狼的念头。针对他的想法,你该怎样有效地劝阻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