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想改变就趁现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想改变就趁现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在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②若选题二,请自拟文章题目。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共享天边的第一缕阳光 我,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喜欢看平淡又悲伤的文字,喜欢在安静的时候,抬头看看寂寞的天空,喜欢和朋友一起等待天边的第一缕阳光。 我没有爬过山,不知道在天边等待日出的心情。仅仅只是在一个人的时候,望着天空发呆。我向往小说中的日出,气势磅礴。当太阳穿透云彩的一瞬间,整个东方像被泼了一桶金色的油漆,然后迅速的向四周蔓延开来。如同绚丽的烟花在头顶绽放。华丽。 曾经,我和朋友一起,坐在公园的长凳上,面向东方,一夜未睡,等待着太阳升起。真的很美,但是却没有小说中写的那样唯美。那是清清淡淡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天空一点点的泛白,然后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高高的挂在天上。好似在炫耀一般,给世间万物披上美丽清冷的外衣。 或许不是在山顶,没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高度,没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距离。这个日出,晒哦了一份小说中梦影般的虚幻,多了一份生活中的真实。 我不是一个悲伤的人,却在那天看着天空,莫名的哭了。我想,可能是天空的孤独感染了我。于是,我转过头问朋友:“你说,天空为什么会这么孤单?”然后朋友告诉了我一个关于天空的传说。 传说……天空和大地原本是一对情侣,自盘古开天地后,他们一直都是孤单的。其实,他们一直想对方奔跑,可是一直到不了对方的身边。所以,天空将自己的灵魂寄托在雨中,用阳光来表达对大地的思念。从此,海比天更蓝。 朋友对我说,如果有一天,如果想再看日出,她会与我共享天边的第一缕阳光,陪我一起流泪。 【解析】(1)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只要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从本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改变”,另一个是“现在”。写作时,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语确定写作思路都可以。这个题目的含义是:通过一些手段或者行为使原来的模样或者内容有了新的突破,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可以按照第一人称来写,写自己的故事和感受,也可以写别人的事情或者感受,只要围绕标题来写即可。写这种命题的作文,最好用具体的事例使文章生动具体,切记不要围绕这关键词语空发议论,那样会给人假大空之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也正因此,园林建筑就是主要通过“可望”来实现这种空间美的。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选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是什么?这种空间美主要是通过园林建筑的什么功能来实现的?

2.揣摩第④段“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中加点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试补充一句能佐证中国园林建筑空间美的古诗文。(提示:含“门”或“窗”或“轩”等词的诗句)

5.现在的住宅楼也都有窗户,你认为它能丰富人们对于空间美的感受吗?试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一双温暖的皮鞋

蒙福森

放寒假时,皮皮到火车站去兜售东西。

天气很冷,北风呼啸,雪花飘扬,冷风吹灌着皮皮单薄的衣裳,他蜷着身子守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眼睛盯着远处,盼望有火车开过来。皮皮手提着一个竹篮子,篮子里有红枣、花生、核桃、红薯干、矿泉水等。皮皮9岁,是火车站附近山村的孩子,和他一样,村里还有十几个孩子在这里兜售东西。车站的工作人员不忍心赶走他们。刚才有一趟火车在站里停留两分钟,有旅客上下车,皮皮和其他孩子立刻围过去,向旅客兜售东西。皮皮很幸运,他卖了三包花生,一包核桃,一瓶矿泉水。火车开走了,皮皮高兴地数着零散的钱,一张一张地叠着,叠得整整齐齐,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皮皮已经积聚了好一些钱,下期开学时,他可以用这些钱买一些学习资料,买一点肉吃,甚至,在天热时,他可以买一个冰淇淋。在学校的小卖部,有冰淇淋卖,看到同学们吃时,皮皮吞咽着口水,很想吃一个,尝尝什么味道。

家里没人了,除了年迈的奶奶。几年前,妈妈死了,爸爸酗赌,赌输了一笔钱,债主追上门来,爸爸连夜跑了,从此无影无踪。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下皮皮和奶奶相依为命。

又一列火车驶进站里。这次,下车的旅客不多,只有几节车厢有人下来,立刻被孩子们围住了,皮皮人小,挤不进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们一样样地卖他们的东西。这时,另一节车厢有几个人下车,皮皮眼尖,立刻奔跑过去,可刚跑了十几步,他左脚的布鞋烂了。那双布鞋已经穿了好几年,早上出来时,那只布鞋已经不能穿了,他用一根草绳拴起来,可现在草绳断了。皮皮赤着一只脚跑过去,那几个人已经走远,从站台的出口出去了。皮皮沮丧地蹲在地上,他拿起那只鞋,想修补一下,但鞋已烂得不能再烂,没法补,穿不了了。

雪下得更大,风刮得更猛,夜幕降临时,天气愈来愈冷了。一列火车像一头笨重的鲸鱼,轰隆隆地呼着沉重的粗气,从远处开来。一大群准备上车的人穿过站口,走上前来,等候上车。人群中,有一个和皮皮一样大的穿羽绒服的男孩子,他面目清秀,一头卷曲的黄头发。皮皮注意到他,是因為他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铮亮的黑色皮鞋。皮皮看着那双皮鞋随着人群慢慢移动,停在候车线外。皮皮想,如果我也有一双这样的皮鞋穿,那该多好啊!

火车停下来,旅客开始上下车。人很挤,行李也多,他们争先恐后,在上下车时,意外发生了,男孩的一只皮鞋被挤掉了,掉在了火车的外面。男孩想捡回皮鞋,可被上车的旅客阻挡着,他无法出来。旅客都上了车,火车很快关了门,慢慢地开动起来。男孩从车窗里伸出头,有点无奈地看着那只皮鞋。

皮皮捡起皮鞋,追过去。这时候火车开始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皮皮赤着一只脚,跑不快,火车离他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眼看追不上了,皮皮瞄准男孩所在的窗口,用力扔过皮鞋。皮鞋没有扔进窗口,掉在地上。皮皮跑过去,捡起皮鞋,追了几步,再扔。还是没有扔进去。男孩向皮皮摆了摆手,摇摇头,大声地说着什么,可是火车咔嚓咔嚓的声音,淹没了他的声音,皮皮听不见他说什么。皮皮再追过去,他边跑边甩掉脚上另一只布鞋,拼尽全力地跑。可火车已经开远了,皮皮追不到了。

这时,车上的男孩用尽力气,把他的另一只皮鞋从窗口里扔出来,落在离皮皮不远的地方。

皮皮怔住了,好一阵才反应过来。他看着火车飞驰远去,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

此时,这双崭新的皮鞋,在天寒地冻的寒夜里闪着温暖的光亮,湿润了皮皮的眼睛。

(选文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小男孩一只皮鞋被挤掉的情节设计得很妙请你结合下文,说说这一情节的妙

处所在?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如果你刚好看到小男孩机智地将另一只皮鞋扔给皮皮的这一幕,你有什么话对小男

孩说?

5.下列对本文以一双温暖的皮鞋为题好处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小说行文的线索。

B. 点明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C.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讴歌了小男孩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查看答案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性坚重

B. 一盗/拽其妻起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 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     

(2)可据理以有无哉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4.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__________________”(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甲文原文填空)。

5.两个故事一虚一实,但都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查看答案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融为一体,将抒情

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2.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两个方面对诗的后两句做点赏析。

 

查看答案

襄阳——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辉煌的隆中古迹久负盛名灿烂的三国文化远播海内汉江穿城过处处皆风光。从来商贾云集之所自古经贸发达之地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襄阳。九(1)班要开展以厉害了我的家——襄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标语续写】为鼓励更多同学参与活动,语文课代表负责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可他只写出了上句,请帮他续写下句。要求:与上句语意相关、字数相等

中华腹地山水名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栏目设计活动结束后班内准备编辑以厉害了我的家——襄阳为题的宣传刊物,请你仿照下面示例再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一讲一讲家乡名人;

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乡推介参考下面示例,也用几句精练的话向外地游客推介能作为襄阳名片的特产或名胜。

示例:要说舌尖上的襄阳,当首推襄阳牛肉面,红油纯,汤味浓,牛肉嫩,碱面香,再配一碗黄酒,那真是妙不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探究】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襄阳市2017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居全省第二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襄阳GDP2011年、2014年连续突破两千亿、三千亿之后,2017年又突破四千亿,有望进入全国前50强。

材料二:据报道,襄阳市高新区经济综合实力进至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第31位,下辖的枣阳市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全省考核的襄阳市下辖的7个县(市、区)均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

材料三据湖北省统计资料显示,襄阳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本市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如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等都进一步得到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为全省最高等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