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文)文学常识。 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的“李杜”指的是_______...

(题文)文学常识。

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的“李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他被誉为是“_____________”。

 

李白 杜甫 鲁迅 民族魂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李白、杜甫、鲁迅有关的文学常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

①《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望岳》中表现对泰山的高峻、幽深的美景充满向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登飞来峰》中表达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己亥杂诗》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lǒng____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____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líng _____仃地挂在树梢____,好像在试探什么。

 

查看答案

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_ 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书写工整,卷面整洁;(2)主题突出,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立意新颖;(3)恰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要写出真情实感;(4)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冬霜暧阳

①上午,坐在客厅的日影里,剥平包菜,一片一片撕碎,放到洗菜盆里……做这些零碎琐屑的事,一屋子都是安宁……因为专心,无杂念,情绪也随之平和。宛如这些美好的时光,让人贪恋,因为短暂。把平包菜撕完,日影移走——概因小区前面起了三四十层的高楼。冬天的日光贵重,但凡投罩下来,必然暖茸茸,所以美好。

②儿时,我们村里老人集体坐在背风的草堆旁,无别事,也就为晒晒太阳。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拢在袖口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不知他们在日光下想些什么,但,那一刻是安宁的。

③一年里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望见蓝天了。

④近来冷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上午买点菜,特为拐去屋后的荒坡走了走。

⑤荒坡上的枯草上仍有霜迹,寒光凛凛,踩上去格外清脆,水渠里倒伏的芒草身上,霜意犹深,迎着光,直刺人眼。这些自然界中的东西,比如霜啊,雾啊,特别招人喜爱。

⑥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雾天,白茫茫,一个人走在上学路上,前后均不见人,到了学校,头发能拎出水。我妈妈每次去一个叫做“横埠河”集镇买柴,总是有雾的天气。站在村口,我望她去时的方向,渐渐地,渐渐地,白雾茫茫里,一个妇女挑柴的身影终于显现出来,她把一担柴来回换着肩,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圩埂上……我总是幻想,她或许会带一根油条回来,或许别的好吃的呢?总会有的吧。我老成持重在站在原地,仿佛胜算在握。

⑦只是,每次都落空。也不介意,至少望着她一点点自白雾里现身,在向村口靠近的那一条长路上——那么漫长的等待过程,我起码是快乐的,充满着企盼和渴念的。

⑧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过来——人最幸福的,是企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有时,更甚至,失去时,并未比得到时更沮丧。失去,可以让灵魂痛苦;得到时的狂喜,永远那么浅薄轻飘,不值一提。生命只有在一次次失去时的煎熬里,才会慢慢强大无催。

⑨失败也是升华,如浊浪淘沙,日日年年,总有一天成就你一颗珍珠或者金子,只要自己不先撒手放弃。

⑩所以,一直喜欢雾天,天地同白,湿了山川草木,以及行走其中的人。如今,很难见雾了,只有雾霾。

相比雾来说,霜更美。满身寒气,萧杀而来,又呼啸而去。小时村庄里每一户人家的鱼鳞瓦,都是霜的同谋。童年日月,每到严冬,屋头上皑皑一片浅白,不是雪,是霜。泡桐树被冻僵了,立在原地一动不动,唯有霜是跳跃的,麻雀一样忽东忽西;最疼爱的事情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稻草,被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裹起来,呵护备至——你说霜为何这么疼掉在地上的一根稻草呢?夜里,一根稻草独自躺在地上,孤单无依,没有谁肯给它暖意,唯独霜是宽厚仁慈的——还是我来裹它取暖吧。

天地之中,真是有情有义。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裹稻草垛,棉花杆垛,芝麻杆垛,黄豆杆垛……霜想把天地里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

脚下的荒草,在霜的包裹中依然清脆,迎着光,熠熠生辉,我内心的狂热,竟也在日光里一点点激发出来,然后点燃,或许命运不尽完美,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暧,有期盼……

1.通读全文思考:文章通过写儿时的生活场景(1)_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_ ,表达了(4)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

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拢在袖口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

结合语境,分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近来冷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

3.、文章第段在写作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提示:可从修辞方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列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

1.用“/”标示下列语句的语义停顿。(每句标一处)

(1)吾 妻 之 美 我 者

(2)宫 妇 左 右 莫 不 私 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徐公何能君也________

(2)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

(3)吾妻之美我者,我也________

(4)由此观之,王之甚矣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5.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