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2008年5月12日那天,近9万...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2008年5月12日那天,近9万条鲜活的生命在汶川大地震中戛然而止

B. 贵州民办教师陆永康双腿肌肉萎缩,面对困难他不以为然,36年来他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地跪着行进在山间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访。

C.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大型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星光大道”“快乐男生”“青年歌手大奖赛”等。

D. 在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闭幕式上,众多明星演唱了观众耳濡目染的流行歌曲。

 

C 【解析】A项的“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在这里不能用来描写生命。B项的“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是对的的意思,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在这里与句意不符。C项的“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好的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是褒义词。D项的“耳濡目染”是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的意思,指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能用来形容歌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嬉戏  伫立  汗流浃背  相得益彰    B. 奥秘  缄默  克尽职守  锋芒毕露

C. 蜿蜒   贪婪  相形见拙  甘拜下风    D. 迁徙  祈祷  无与伦比  坚苦朴素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chuò )   蓄(zhù )   污(zhān )    浑身数(xiè )

B. 溅(bèng )   枯(hé )    挑(xìn )     而不舍(qì )

C. 强(jiàng )  拮(jù )    污(huì )    不可当(dāng)

D. (miù )    愧(zuò )   真(dì )      吹毛求(c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十几年的生命里,父母的呵护,朋友的鼓励,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慢慢成长。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多少风雨,多少幸福。一路走来,要感谢很多人,很多事。

请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对一朵花微笑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摊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⑪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第②段中作者“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的原因是什么?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感到“满足”?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 “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 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 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 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乎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3.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⑴文章第⑩段中“出来”一词如何理解?

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⑵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意,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面这一句话加以品析。

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

刘亮程和宗璞都是独具个性的散文大家,他们用和谐的眼光、善意的眼光、爱怜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因而他们在和自然的交流中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请结合文章第⑪段和链接材料分别说说刘亮程和宗璞在和花朵的交流中获得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对一朵花微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藤萝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①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玄奘是其中之一。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他身上,有着在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着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他已遍访国内高僧,详细研究了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互相抵牾。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又发现它们译文多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他才“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取经用了17年,翻译用了19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担任宗教领袖,均被他坚辞。回国以后,唐太宗欣赏其才学,力劝他归俗,“共谋朝政”,也遭他婉谢。

②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在量和质上皆空前绝后,直到1300多年后的今天,仍无人能够超越。他的佛学造诣由一件事可以看出,在印度时,戒日王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请他讲大乘有宗学说,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高僧大德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经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③世界知道玄奘,则多半是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仅用了一年时间写成,记述了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了证实,可见玄奘治学和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古代和七世纪前的历史,如果没有它,印度的历史会是一片漆黑,人们甚至不知道佛陀是印度人。正因为如此,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们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其实,不但在印度,而且在日本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玄奘都是人们最熟悉和崇敬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④我由此想到,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崇敬的中国人,今天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懂得他的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应该说,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1.文中作者所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分别加以概括。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诚如文章末段所言,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精神伟人被电视剧等形式“娱乐化”了,对此等现象,人们看法不一:①有人认为这是对伟人的亵渎与不敬,不该提倡;②但也有人认为,以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介绍伟人未尝不可。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