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6)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3.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划线句子写杜甫晚年“一月不梳头”,有何用意?

5.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 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 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1.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2.前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 ,后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3.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4.从侧面烘托闻一多的爱国忧民思想,体现了闻一多在历史上的高度。 5.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述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给出信息提示,阅读文段,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这个方面概括情节,语言要简洁。本段结尾一段总结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可以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做此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在搞清情节、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来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下列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而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苦心孤诣

C.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D. 及鲁肃过寻阳/过犹不及

2.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极简略且剪裁精当,以精练的文笔突出人物的风采

B. 本文选自《三国志》,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C. 鲁肃最后与吕蒙主动结交,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D. 本文直接写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表现了孙权的善劝。

4.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学习本文的启示。

5.你认为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上文内容,简要说说。

 

查看答案

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古之黄河】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再写出一联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之黄河】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对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之黄河】3月12号,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写一则宣传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50字左右)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独自”)

B. 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把“他的晚年”改为“晚年的他”)

C. 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删除“给”)

D. 有人认为央视“开心辞典”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把“研究和了解”改为“了解和研究”)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骆驼祥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