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属质足纲寡毛目。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属质足纲寡毛目。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烂结构,增强了土壤中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和钾盐,可改变酸性或碱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③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也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工厂,养殖了5亿条蚯蚓,每天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便卖给附近的蔬菜农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④蚯蚓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因而成为现代化畜牧业、渔业的优良饲料、饵料。近年来,人们把蚯蚓烹调成营养丰富的佳肴。将来蚯蚓有可能成为人类摄食的主要动物蛋白。

⑤由此看来,蚯蚓确实是人类的挚友。由于蚯蚓神通广大,又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快、易管理等特点,很适合规模养殖利用,让它为人类造福。

1.第②段加点的“其”指代__________,画横线句是第三段中的________句。

2.分别概述蚯蚓被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的原因。

3.第③段列举美国和日本两国有关蚯蚓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说说第第④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⑤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1.酸性或碱性土壤 总括句(本段的中心句) 2.耕耘能手:它吞人而排出的泥土透气性和透水性好。改良土壤的功臣:它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可使土壤呈中性。 3.举例子说明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4.时间顺序 总结全文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句意思和作用的理解能力。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的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第②段加点的“其”指“酸性或碱性土壤”。仔细阅读第三段,可以看出“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是全段的中心句。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第二段,提炼末句前面的内容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美国和日本两国有关蚯蚓的事例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在第(1)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2.第(2)段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3.请根据第(3)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

4.选文第(4)、(5)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3.翻译划线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查看答案

古诗赏析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教材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是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出版后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相信你一定读过这部小说,喜欢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请你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是 _________________

(2)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

 

查看答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留心观察街上店名,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它们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请你说说下面店名的含义。

①“好又多”(超市名)________

②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平时一滴水,难时太平洋。”请你说说这句广告语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